1. 首页 > 中职新闻 >

高考实验测试题 高考实验大题

2015年全国高考理综试卷难不难,难度系数解读点评解析

命题思路分析:教师和学生都知道,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细胞分裂的情况是不同的,因此做该实验时,往往要考虑时间问题。而且教材中也有这样一段描述:“上午10时至下午2时,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期的较多”,所以这段时间应该是比较适宜的取材时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曾问过笔者,这个实验到底在一天中什么时候做效果呢?因此,从这个问题人手,结合相关资料,命制了这样一道拓展的实验题。问题(1)仿照2008年江苏高考的改错形式,但错误之处有所不同。问题(2)考查了对“分裂指数”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考查了绘制表格的基本技能。问题(3)落实到了该题的核心问题,考查了分析曲线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本题既考查了学生了的综合能力,也为该实验的成功进行提供了一定的时间依据,实属好题。

1、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考试结束之后,很多考生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大家都觉得考题不偏不怪,难度适中,与平时的复习吻合度较高,基本能够正常发挥复习水平。与去年相比,今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理综试题呈现出如下明显特点——稳中有降、主干突出、立足实际、考查能力。

高考实验测试题 高考实验大题高考实验测试题 高考实验大题


1.Na、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Li用石蜡密封保存)。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人煤油中。

2、化学 重点考查主干知识

难度降低,是化学试题的特点。考生普遍认为难度较大的工业流程题并没有像预期一样出现在试卷中,取而代之的第27题是一道陌生度和难度均适中的反应原理试题,考生答起来比较顺手。除此之外,很多题型相对保持稳定,变化不大。如第26题实验题,依然沿袭了近几年来的命题模式,以有机物的制备为载体,主要考查物质的制备、分离和提纯等化学实验技能,考查形式与去年高度相似,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难度不大。此次试题难度的调整,也消除了近几年来广大考生对化学试题难度太大的质疑。

重点考查中学化学主干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化学平衡、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热化学等核心教学内容依然是考查的重点和热点。部分试题直接取材于课本,如选择第8题,四个选项均为教材正文或课后习题原文,充分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理在书内,题在书外”的高考命题原则。

较好体现了“化学服务于”的学科价值。试题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如选择题第8题,要求利用化学知识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必答题第26题要求利用已用知识合成蜜蜂信息素;第28题结合工业生产实际,用直接水合法或间接水合法合成乙醇等,对于考生正确认识化学学科的价值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能力立意的宗旨不变。尽管试题难度降低,但能力考查的要求却没有降低。试题对能力的考查主要突出表现在:(1)注重计算能力的考查。如必考题第11题、26题、28题及选考题第36、37题均涉及到计算能力的考查。但纯技巧性的计算几乎没有,主要突出化学计算的使用价值。(2)注重对图表信息的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如第11题需要利用的溶解度曲线来判断其多方面的性质,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多角度进行考查,实为一道好题;第28题亦是如此。(3)突出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如第27题对NaH2PO2是否为正盐的判断,需要深刻理解题干中已知信息为一元中强酸的含义;第28题平衡常数的计算,则更是要求考生在很短时间内根据信息活学活用。(4)突出对化学学科素养的考查。体现在实验题的比重比往年有所增加,除了第26题着重考查有机实验外,选择题里还有两道题目考查化学实验,充分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选择题第13题涉及因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体现了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这一核心化学观念;而第27题第4问则考查了学生能否运用模型法去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物理 注重能力侧重应用

题型稳定,重点突出。试题难度较去年略有下降,试题包括必修部分8个选择题(单选和多选分开),两个实验题,两个计算题;选修部分都是一个选择题加一个计算题,与往年没有变化,且常规型题目所占比重较大。从必考知识点分布上看,今年试题电磁学部分分值增多,电场问题所占比重增加。

注重对“双基”的考查。第14题考查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第15题考查安培力的概念;第16题考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第21题考查静电场中的概念;实验题第23题为力学实验题,是考纲中明确要求的实验,没有任何变形;第23题则采用一箱一表法测量电路,是由课本实验原型迁移而来,这些内容都属于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范畴。其中有一部分试题是来自于课本或往年高考试题的改编,让考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充满了新意。

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如第19题“行星冲日”问题、第24题汽车雨天安全行驶时速问题,都与实际密切相关,体现了物理学科的学科价值。

注重方法,考查能力。如第14题取材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实验,关注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第19题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模型化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运用万有引力定律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2、23两道题均涉及物理模型、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及图像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突出了数学思维和物理思维相结合的特点。

侧重应用,有所创新。如第17题巧妙地将牛顿运动定律与平衡、胡克定律结合起来;第25题创造性地把抛体运动、复合场、与动能定理相结合,显得既基础又灵活,更有运用基本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难度。

生物试题总体难度适中,无偏题怪题,且题目难易比例得当,过渡平稳。试题的题干信息简洁,容易读懂,减少了因为情境设置过多而对考生造成的干扰。而往年丢分比较的遗传考题,今年也十分平和,从而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主干知识突出。整套试卷突出考查的核心概念有:物质的跨膜运输、光合作用、内环境稳态、呼吸作用、质壁分离、遗传系谱图、种间关系、有丝分裂实验、细胞核功能、群落演替、遗传学实验、杂交育种和单克隆抗体等,而这些全部为中学生物主干教学内容。

紧密结合教材是生物试题的突出特点。部分试题直接取材于教材内容,并对其加以改造和提升。如第29题取材于教材中的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第30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内容,第32题直接考查遗传的基本定律知识。

加大对能力的考查力度,较好地体现了《考试大纲》对考生能力的要求。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了几道主观试题中,第29题考查了课本中有丝分裂实验和细胞核功能的相关内容,突出了对实验技能和概念教学的考查,立意新颖;第30题涉及的群落演替是新课标教材特有的内容,考点也比较新颖,是生态学的新的命题点;第31题涉及的是渗透压平衡,意在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考查;第32题是关于杂交育种的,侧重对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知识涉及不深,但是对能力要求很高,具有良好的区分度,考生必须思维缜密,表述严谨,方能得到高分。

高考理综300分实验多少分

2251(14)

物理是两道实验题,一道是6分,一道是9分;化学是3个实验,两个是14分,一个是15分,生物是4个实验,两个10分,一个11分,一个8分。高考理综的总分是300分,考试时间是150分钟。不同于文综的是,高考物理是110分,化学是100分,生物是90分。

求2012高考全国二卷和新课标理综化学

7-10ABDD 11-13CCC

26 步骤一:在洁净的载玻片加一滴清水,取一片藓类小叶,盖上盖玻片。

2为减小误,应减小两挡光片的宽度,使平均速度更趋近于瞬时速度。7题后楼主给邮箱发过去

二楼对13题的解释纯属放屁!!!自己看,不解释!!!

高考物理答题技巧分享

试题总分

导语:距离2017年高考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了,在高考前的一个月,同学们可能对高考物理的复习仍然感到焦虑,但我提醒大家,越是紧张的时刻,越要安静地学习,抓住我们现在能复习的每一分钟,同时也要准备必须的答题技巧,我为大家分享高考物理答题技巧,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好好领会,从中获益。

高考物理答题技巧分享

一、选择题

高考物理一共7个选择题,物理选择题时间安排在17~22分钟为宜,在7个选择题中,时间不能平均分配,一般情况下,选择题的难度会逐渐增加,难度大的题目大约需要3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而难度较小的选择题一般1分钟就能够解决了。按照2:5:1的关系,一般有2个简单题目,3个中档题目和2个难度较大的题目(第5题和第7题)。

一般来讲,在前面五个单选题中,有两道题是涉及计算的,另三题都是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及应用这些知识进行一些定性推理。后面的两道多选题,通常要涉及计算甚至作图,实在把握不准,可用排除法。(通常有一个正确比较容易判断,对中等成绩的学生来讲,可以只选一个得3分。)

解题时一定要注意一些,例如“不正确的”“可能”与“一定”的区别,要讨论多种可能性(特别是振动和波、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不要跳题做,应按题号顺序做,而且开始应适当慢一些,这样刚上场的紧张心情会逐渐平静下来,做题思维会逐渐活跃,不知不觉中能全身心进入状态。一般地讲,如遇熟题,题图似曾相识,应陈题新解;如遇陌生题,题图陌生、物理情景陌生,应新题常规解,如较长时间分析仍无思路,则应暂时跳过去,先做下边的试题,待全部能做的题目做好后,再慢慢解决(此时解题的心情已经会相对放松,状态更易发挥)。确实做不出来时,千万不要放弃猜的机会,先用排除法排除能确认的干扰项,如果能排除两个,那么其余两项肯定有一个是正确,再随意选其中一项,即使一个干扰项也不能排除仍不要放弃,四个选项中随便选一个。尤其要注意的是,选择题做完后一定要立即涂卡。

虽然高考物理选择题是所有学科中选择题难度的,但是如果方法选择好,解决起来就会有章可循。为了能够在处理高考选择题时游刃有余,我们首先要了解选择题一般的特点,把高考选择题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各自的类型研究对策。

类:知识点相对的部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卷必有的振动和波、光学、变压器及远距离输电、天体运动知识这四类选择题,知识点相对,这一类问题有对应的解题方法,如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和电压比之间的关系,都是很容易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题目。该类题目解题方法不难掌握,但是这类题目一般都是小型的计算性质的题目,要经过简单计算才能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同学们在掌握方法的同时还要有相对应的计算能力,各个公式之间的计算往往比较复杂。

对于此类问题,不必以常规的.计算题的解法进行解决,只要解出最终结果即可,所以做题方法、步骤、逻辑推理都不需要,怎样简单怎样做,许多在做计算题时不易表达的方法都可以用,比如说极值法、特殊值法、图像法都可以应用,做题也没有必要一定按照顺序进行,哪个选项容易得到结论,就先做哪个选项。

第二类:图像类

图像类问题是近几年高考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类题目;该类题目难度较大,综合性较高,特别是对学生的图像与实际问题的结合能力的考查非常高,常见的图像有v-t图像,x-t图像,F-x图像,P-t图像,e-t图像,i-t图像,u-I图像,B-t图像等。

图像类问题的本质是先找到横、纵坐标的物理意义,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对应的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特别注意截距、斜率、面积、弯曲走向所表示的含义。对于某一物理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应分段进行研究。

第三类:综合类

综合类的题目是综合了高中物理中几个极其重要的知识点,把它们有机结合,通过一个题目呈现出来的一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一般都是主干知识点,例如楞次定律、安培力、感应电动势、左手定则、右手定则等。常见的综合类题目有动力学综合、功能关系综合、电场、磁场综合、电磁感应综合等。

综合类题目一般难度较大,我们在做这一类题目时应该用较多时间分析其运动情况、受力情况、做功情况和能量变化情况,应用各部分的基础知识,把问题逐渐分解,对应到相应的知识点上进行解决。

综上研究表明:要想速解选择题,就必须充分利用题目所提供的已知条件,深入挖掘隐藏的各种信息,巧妙地、有机地创造条件,既要注意到常规问题的特殊处理,又要考虑到学科内外知识的综合与联系,尽可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有效利用考试时间,从而提高考试成绩。

二、实验题

高考物理一共有两道实验题,物理实验题时间安排8~10分钟为宜。

高考实验题常以一个力学实验+一个电学实验的形式呈现,从近几年我省的高考来看,电学实验乃重中之重。不管实验题目以何种形式出现,其本质是从实验原理开始进行考查,只要我们从实验原理出发,就能够做到从容应对。我们应对的策略是:从基础出发,从实验原理出发,以不变对万变。把题归类,触类旁通。

力学实验题都是一些较简单的学生实验(主要涉及纸带分析类和弹簧及力的合成实验),三个空中有选择也有填空,分别从原理、数据及误等方面考查,也有可能是某个物理原理的应用(属简单的计算题改编),还有就是演示实验。无论哪种类型,我们都要从原理出发进行分析,解答本小题的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

电学实验主要应从实验原理出发分析电路的选择、仪器的选择(安全、灵敏度必须考虑),特别注意电压表、电流表、灯泡、变阻器及定值电阻的四个参数转换,电压表、电流表内阻是确定的还是约为多少(确定值可用于实验原理中处理数据,大约值则可用于选器材估算,),定值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待测量的表达式等,这些清楚了再针对题目的要求作答。(各种图像的描绘、应用也是常考点,各种图像的函数表达式一般都是从闭合回路欧姆定律,串并联规律开始推导变形而得到,再分析斜率、截距、交点等含义。)

三、计算题

一共3个计算题,道计算题用时在6分钟左右,第二题在10分钟左右,第三题在12分钟左右(对本科线左右的同学可把第三题的时间拿部分出来到、二两题)。 我省的高考计算题分三种: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第二种是力学范围内的综合计算题。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考查了运动学、动力学、功能关系等问题,是力学问题的综合。第三种是考查电场、磁场中运动的带电粒子及电磁感应、电路的综合性问题,不管何种形式的计算题,其基本情况都可以归结为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只要分析清楚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找出各个分过程的运动情况,对各个分过程列出相应的公式,注意分过程的连接点即可解决问题。

个计算题情景新颖模型简单多是联系实际的纯力学问题(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这类题的叙述较长,干扰因素多,解答时一定要抓住重要的信息,将题述情景转化为物理情景,配以运动草图,在草图上应标出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关系、牛顿运动定律的问题,还要标出受力分析。清楚了这些,再下笔解答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个计算题极有可能是力电综合题,涉及多过程的分析与计算(数字计算为主),解答时一定要对每个过程、每个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写出每个过程、每个状态遵循的规律和原理方程,运算过程可略写,但计算时一定要小心,因为前一步的结果往往影响后一步的走向。多过程问题信息多的状态或过程多为该题突破口,思考时多找出过程衔接点的信息(速度大小方向,能量,受力变化)也能摩擦出思维的火花。

第三个计算题比较复杂、综合程度高,但由于分步设问,千万不能放弃问(专家指出:第三题的问是所有计算题中最简单的),上重本的同学不能放弃第二问,成绩特别好的同学第三问的方程一定要列出来,2、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也许涉及数学能力要求很高,的结果不容易算出。

计算题的应对策略: ①审视自己对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你必须非常熟练地掌握各种物理现象和理论、定律,才能正确地分析题目。比如力学部分有两部分,一是经典力学(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二是功、能等。前一部分是一种过程,后一部分是一种结果。电学部分无非是力学部分的公式变形而已,虽然公式有所变化,但是具体的分析跟力学有异曲同工之处。②过程拆分。既然这些大题难题都是一些基本现象和理论的叠加,那么只要我们把这些过程和知识点进行拆分即可。将这些复杂的知识点拆分成一个个小的简单的知识点后,我们就能很轻易地各个击破。

常见计算题的审题技巧:

①认真细致,全面寻找信息。审题应认真仔细,对题目文字和插图中的一些关键之处要细微考察,有些信息,不但要从题述文字中获得,还要从题目附图中查找,即要多角度、无遗漏地收集题目的信息。

②咬文嚼字,把握关键信息。所谓“咬文嚼字”,就是读题时对题目中的关键字句反复推敲,正确理解其表达的物理意义,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解题途径,对于那些容易误解的语,如“变化量”与“变化率”,“增加了多少”与“增加到多少”,表现极端情况的“刚好”、“恰能”、“至多”、“至少”等,应特别注意,在审题时做上记号。

③深入推敲,挖掘隐含信息。反复读题审题,既要综合全局,又要反复推敲,从题目的字里行间挖掘出一些隐含的信息,利用这些隐含信息,梳理解题思路和建立辅助方程。

④分清层次,排除干扰信息。干扰信息往往与解题的必备条件混杂在一起,若不及时识别它们,就容易误入歧途,只有大胆地摒弃干扰信息,解题才能顺利进行。

⑤纵深思维,分析临界信息。临界状态是物理过程的突变点,在物理问题中因其灵活性强、隐蔽性强和可能性结论多而稍不留心就会导致错解和漏解。因此,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审清题意,充分还原题目的物理情境和物理模型,找出转折点,抓住承前启后的物理量,确定其临界值。

对于高考物理的所有题,归纳为:受力分析是前提、规范作图是关键,学科素养要具备、运动过程要清楚、临界状态要抓牢、考试工具要备齐,临场心理调整好,坚定信念得分高。

高考化学冲刺:实验题加分要点

试题是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与编制水平直接关系到考试质量的高低。搞好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是关键的一个环节。为此,在明确考试目的的前提下,我们遵照高考改革的指示精神,结合现代教育测量理论与自然学科的特点,在借鉴国外有关经验的基础上,对2000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试目标和内容、试卷结构和难度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讨论,形成了200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并按此完成了编题和组卷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导语:我们常常提到化学实验,同时高中化学也有很多实验需要我们认真温习、回顾,为了备战接下来的高考,化学实验知识该如何全面掌握呢?我整理了一些要点供大家参考。

高考化学冲刺:实验题加分要点

一、18个先与后

1.检验蔗糖、淀粉、纤维素是否水解时,先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加NaOH溶液中和H2SO4,再加银或Cu(OH)2悬浊液。

2.用pH试纸时,先用玻璃棒沾取待测溶液涂到试纸上,再把试纸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比,定出pH。

3.配制和保存Fe2+,Sn2+等易水解、易被空气氧化的盐溶液时;先把蒸馏水煮沸赶走O2,再溶解,并加入少量的相应金属粉末和相应酸。

4.称量品时,先在盘上各放二张大小,重量相等的纸(腐蚀品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再放品。加热后的品,先冷却,后称量。

5.稀释浓硫酸时,烧杯中先装一定量蒸馏水后再沿器壁缓慢注入浓硫酸。

6.检验卤化烃分子的卤元素时,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先加稀HNO3再加AgNO3溶液。

7.检验NH3(用红色石蕊试纸)、Cl2(用淀粉KI试纸)、H2S[用Pb(Ac)2试纸]等气体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后再与气体接触。

8.做固体品之间的.反应实验时,先单独研碎后再混合。

9.配制FeCl3,SnCl2等易水解的盐溶液时,先溶于少量浓盐酸中,再稀释。

10.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后再装标准掖;先用待测液润洗后再移取液体;滴定管读数时先等一二分钟后再读数;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等半分钟颜色不变后即为滴定终点。

14.焰色反应实验时,每,铂丝应先沾上稀盐酸放在火焰上灼烧到无色时,再做下一次实验。

12.用H2还原CuO时,先通H2流,后加热CuO,反应完毕后先撤酒精灯,冷却后再停止通H2。

13.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先用烧杯加蒸馏水至容量瓶刻度线1cm~2c4.进行气体与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导管应伸到所盛溶液容器的中下部。这样利于两者接触,充分反应。m后,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14.安装发生装置时,遵循的原则是:自下而上,先左后右或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15.浓H2SO4不慎洒到皮肤上,先迅速用布擦干,再用水冲洗,再涂上3%一5%的 NaHCO3溶液。沾上其他酸时,先水洗,后涂 NaHCO3溶液。

16.碱液沾到皮肤上,先水洗后涂硼酸溶液。

17.酸(或碱)流到桌子上,先加 NaHCO3溶液(或醋酸)中和,再水洗,用布擦。

二、导管和漏斗的放置方法

1.气体发生装置中的导管;在容器内的部分都只能露出橡皮塞少许或与其平行,不然将不利于排气。

2.用排空气法(包括向上和向下)收集气体时,导管都必领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底部附近。这样利于排尽集气瓶或试管内的空气,而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

3.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只需要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口部。原因是“导管伸入集气瓶和试管的多少都不影响气体的收集”,但两者比较,前者作方便。

5.进行一种气体在另一种气体中燃烧的实验时,被点燃的气体的导管应放在盛有另一种气体的集气瓶的。不然,若与瓶壁相碰或离得太近,燃烧产生的高温会使集气瓶炸裂。

6.用加热方法制得的物质蒸气,在试管中冷凝并收集时,导管口都必须与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液体经导管倒吸到反应器中。

7.若需将HCl、NH3等易溶于水的气体直接通入水中溶解,都必须在导管上倒接一漏斗并使漏斗边沿稍许浸入水面,以避免水被吸入反应器而导致实验失败。

8.洗气瓶中供进气的导管务必插到所盛溶液的中下部,以利杂质气体与溶液充分反应而除尽。供出气的导管则又务必与塞子齐平或稍长一点,以利排气。

9.制H2、CO2、H2S和C2H2等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或水,可在容器的塞子上装一长颈漏斗,且务必使漏斗颈插到液面以下,以免漏气。

10.制Cl2、HCl、C2H4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也可以在反应器的塞子上装一漏斗。但由于这些反应都需要加热,所以漏斗颈都必须置于反应液之上,因而都选用分液漏斗。

三、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10例

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并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3.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4.I2:易升华,且具有强烈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

5.浓HNO3,AgNO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避光处。

6.固体烧碱:易潮解,应用易于密封的干燥大口瓶保存。瓶口用橡胶塞塞严或用塑料盖盖紧。

8.C6H6、C6H5—CH3、CH3CH2OH、CH3CH2OCH2CH3:易挥发、易燃,应密封存放低温处,并远离火源。

9.Fe2+盐溶液、H2SO3及其盐溶液、氢硫酸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现用现配。

生物实验题的命题蓝本|初中生物知识

7.NH3?H2O:易挥发,应密封放低温处。

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在历来的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两年江苏高考和某些大市模拟考试实验题的分析,发现实验题几乎都来源于教材实验。有的单独考查某个教材实验,有的以某个共同点作为串联综合考查多个教材实验,有的是教材实验的细化和拓展等。那么,在高考复习过程中,该如何把教材实验转变成实验试题呢?笔者参与了近两年南通市高三所有的模拟考试命题,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三省卷

1注重教材实验的细化

在某些教材实验中,往往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实验试剂、实验步骤和科学方法等,但在具体实验时,由于种种原因,如实验室条件不够,无法开展相关的实验;教师不够重视,没有好好组织实验等。因此,这些相关问题在实验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给学生留下相应的薄弱环节。

【例1】(南通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酵母菌是探究细胞呼吸方式、种群数量变化的理想实验材料。血球计数板是酵母菌计数的常用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与大肠杆菌相比,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酵母菌具有__________。

(2)酵母菌常被用来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是因为它__________。

(3)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其中25×16型的血球计数板计数室以双线等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一般计数时选取的中方格位于计数室的__________。下图1表示的是其中一个中方格的情况,对该中方格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的结果是__________个。如果计数的几个中方格中的细胞平均数为20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__________个。

(4)某同学为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得到图2所示结果,由此并不能得出酵母菌的最适培养温度为25℃。为了确定培养酵母菌的最适温度,需要进一步实验,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

命题思路分析:本题以酵母菌为中心综合考查了多个教材实验的相关知识,但本题的考查重点是问题(3)。在人教版《必修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利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细胞进行计数是一个科学方法问题,但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有的学校没有相应的血球计数板,或有的学校教师认为该实验比较繁琐、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因此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该实验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解决起来难度非常大,据南通市的统计,问题(3)的均分不到1分(该问题满分为3分)。作为一个c等级要求的实验,留下这么大的空白实属不该,况且,在2008年高考中已经出现血球计数板的清洗问题。因此,设置问题(3)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教师和学生重视教材实验中的一些细节,就算有种种困难,也要想方设法去接触和解决,当然也不能仅仅靠讲实验来解决问题。

2注重教材实验的整合

通过分析教材实验发现,某些实验间往往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如实验材料的相似、实验试剂的相似、实验步骤的相似和实验原理的相似等,因此,这些实验题可以通过某个相似点串联起来综合考查。在高考中,为了能够考查多个实验的相关知识,也往往设置这样的题型。

【例2】(2009年江苏省高考)回答下列与细胞有关的实验问题。

(1)下列4项实验中,需保持细胞生理活性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观察叶绿体和原生质的流动

②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DNA的分布

③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④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2)按下面步骤进行质壁分离实验。

步骤二:从盖玻片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使盖玻片下面的藓类小叶浸润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

步骤三: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图3所示。

①图中A、B处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

②如果上述实验步骤二中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的是加有伊红(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的0.3g/mL的蔗糖溶液,则在显微镜下观察到A、B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

③如果将步骤二中浸润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的藓类小叶的装片,放在80℃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装片中的藓类小叶保持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结构后,为更准确地判断A处颜色,对显微镜的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A处呈绿色,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命题思路分析:本题属于典型的考查多个实验的题目。问题(1)以实验材料的相似性考查了多个实验,要求学生掌握某些实验开展过程中,实验材料是否要保持活性,可以适当小结这方面的问题。问题(2)看似考查“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结果分析,但还考查了“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实验中有关膜的选择透过性问题,以及“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细胞”实验中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等问题,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学生解决好该题的前提是必须熟练全面掌握教材实验中的相关内容。在实验复习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从这些方面人手,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3注重教材实验的创新

在平时实验题的命制过程中,教师往往就从实验的原理、材料和试剂、方法步骤和实验结果的评价方面人

手,命制一些简单、常见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这些题给人的感觉很平淡、没有新意,其实教师如果真正定下心来思考,完全可以命制一条质量较高的实验题。首先,要明确一道实验题考查的目的和具体方面;其次,创新实验题的呈现方式,如可以从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出考查的实验,可以通过绘制相应的图解呈现考查的内容,还可以在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等方面作相应的变换和创新等;,着重从知识水平、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精心设置问题。

【例3】(2008年江苏省高考)在完成了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2份资料。

资料一:一份“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

(1)解离:剪取洋葱根尖5cm,放人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混合液(体积比为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2)染色:把根尖放在盛有0.01g/mL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cm。

(3)漂洗:将根尖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4)制片: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载玻片,用拇指轻轻按压载玻片……

资料二:全班20个实验小组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表1)(注:各小组计数50个细胞,实验条件与观察计数方法相同)。

(1)请改正“资料一”中的3处错误。__________。 (2)若已知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细胞周期为12.0h,请根据“资料二”,在答题卡上的饼状图中表示出间期、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和末期所占的时间(单位:h,到小数点后一位)。

(3)有些因素会影响细胞周期各时期的长短,实验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误。因而对整个实验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有__________。

①取材时间②根尖培养温度③解离时间长短④载玻片厚度⑤计数的细胞是否属于分生区细胞⑥细胞周期各时期区分是否准确

命题思路分析:本题命制的蓝本是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但题目的背景通过资料一、资料二来呈现,感觉很新颖,而且问题的设置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问题(1)的本质是考查学生对装片的制作的掌握情况,通常考查就是回答装片制作的4个步骤以及某些步骤的目的等,但本题通过改错的形式来设置问题,要求和难度明显增大。问题(2)是该实验“目的要求”中“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时间长短”的具体化,既体现了教材实验的要求,又呈现了相关的研究方法,还考查了处理的能力和绘图等基本技能。问题(3)属于对实验的反思,只有在认真做实验的基础上才会有体会。

因此,教师在实验复习过程中适当地对实验作一些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实验、解决实验的能力。

4注重教材实验的拓展

如果教师善于挖掘教材实验,会发现在某些教材实验的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和实验结果中,往往还蕴藏着一些可以继续探究的问题,比如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不仅能定性鉴定相应物质的存在,也能定量鉴定物质的多少;再比如影响酵母菌种群增长的众多环境因素等。把实验中的问题再生成实验进行考查,既紧扣教材,又显示了题目的高质量,这也是高考实验题的命题趋势。

【例4】(2010年南通市高三次模拟考试)某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探究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日周期性”的课题研究,以确定洋葱根尖取材的时间。细胞分裂指数是衡量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状况的指标之一,分裂指数=观察视野中分裂期细胞的平均数/总细胞平均数×100%。实验作步骤如下:

步:取多个已经培养好的洋葱鳞茎(根长约为5cm左右)作为实验材料。

第二步:在某一天的8~18点时间段内每隔1h,取3根洋葱根尖分别制成临时装片。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如下:

①解离:剪取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混合液(体积比为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15min。

②染色:把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min。

③漂洗:将根尖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④制片: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载玻片,用拇指轻轻按压载玻片。

第三步:观察、计数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改正临时装片制作步骤中的3处错误

(2)每次应利用显微镜观察计数3个装片适宜视野中的__________,并计算细胞分裂指数。请帮助他们设计一个表格,用于观察项目的记录和结果的统计。

(3)该研究小组的同学把表格中的数据转变为如下的曲线图,根据曲线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教材中的实验每年高考必考,并且考查的实验内容明确,因此,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挖掘教材实验,注重复习方法和命题方法的创新,为学生复习实验指明思路,不断夯实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4、生物 多角度考查能力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27

吉林、浙江、江苏和山西4省在2000年高考中实行了“3+X”科目设置方案,并把“调”科目确定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象这样较大规模地实施综合能力测试,在我国高考还是次。综合能力测试和语文、数学、外语科目考试一样,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担负着为高校选拔新生的重任。200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共有两种试卷,一是山西卷,一是吉林、江苏和浙江卷(以下简称三省卷)。两卷涉及的考试科目、试卷满分和考试时间是一样的,考试科目为物理、化学和生物3个学科,试卷满分为2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中心为山西省单独命题,主要是为支持该省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验。

一、命题指导思想

200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是由命题教师根据命题进行编制的,体现了下列指导思想,即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中学所学理化生3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主要是指编制试题所用的素材不一定来源于依据大纲编写的教材,但考查的知识范围不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山西卷和三省卷的命题依据不同的教学大纲。在对考生应用能力的考查方面,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学科知识与、科技发展的联系。考虑到我国中学目前主要是实施分科教学而很少设置综合课程的现状,在编制试题过程中,贯彻了“以学科内综合为主”的原则。学科内综合类试题在以往的单科试卷中出现过,往往因涉及多个知识点而比考查单个知识点的题目难;跨学科综合题则不同,一道题常常要涉及到理化生中2~3个学科的多个知识点。

二、试卷的设计

1.考试目标

分析和制定考试目标是命题工作中比较困难的一项工作,它需要学科专业知识、心理与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制定出的考试目标应该明确、具有可作性。我们认为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试目标与高中阶段相关学科的教学目标总体是相适应的。它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考生能够解释和说明自然科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的含义;能定量地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2)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考生能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能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3)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考生能理解常见图、表包含的主要信息,能读懂一般性科普类文章。(4)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考生能用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解释和说明人类生活和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能解释和说明自然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包括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和成果及其对发展的影响,能够运用自然科学的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2.考试内容

确定考试目标和内容是命题的首要环节。在考试内容确定方面,山西卷是依据(原教委)基础教育司1996年颁布的物理、化学、生物3个学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供实验用)进行的;三省卷则是依据(原教委)1990年物理、化学、生物3个学科的《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修订本)进行的。为支持山西省参加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验,其考试范围与三省有所不同。山西卷的考试范围包括理化生3个学科的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而三省卷的生物学科只考必修部分,理化考必修和选修两部分。从内容上看,两种卷都是考查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过的理化生3个学科的基本知识,从考试目标上看,两种卷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试卷中有部分试题是相同的,关于考试内容的比例,理化生3个学科内容在试卷中的占分比例是参照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确定的,与各学科总课时数之比例相当。根据山西省执行的新版课程和使用的试验教材,以及吉林、江苏和浙江三省执行的1990年版课程和使用的相关教材,确定山西卷中理化生三科内容的占分比例为1:1:1;三省卷的相应比例为4:4:2。为便于阅读和比较,现将200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试内容及其占分比例归纳成表1。

表1200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内容及其占分比例

考试内容

山西卷

试题的分数

比率(%)

试题的分数

比率(%)

物理

化学

生物

87

87

86

33.5

33.5

33.0

104

104

52

40

40

20

3.题量和题型比例

教考试[1999]6号文件规定,200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的原始分满分为2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整卷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分数比例大体为5:5。参照上述文件精神,对试卷的题量、题型以及题型的占分比例进行了确定,将两种卷的总题量均定为31道,其中选择题22道,非选择题9道。题型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2类。选择题是四选一型,每题5或6分,共130分;非选择题形式较多,有填空、计算、实验设计等,占130分。在确定题量时,也考虑到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特点,强调了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4.难度分布

教育测量理论认为,对试题难度水平的确定取决于考试的目的。如果考试的目的是用于选拔和录用人才,就应该努力使试卷的难度值接近录取率。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数量比1999年有所增加,招生数量的扩大意味着录取率的提高,也意味着对试题的难度提出了较低的要求。综合能力测试在我国是首次试行,一般来说,为高考试点省准备的试题不宜过难,基本定位在中等水平左右,这样可以支持和鼓励试点省的工作。在确定今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的难度时,也考虑了这一点,但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编制的试题要能把各种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也即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因此在设计试卷时,我们认为整个考试的难度应呈正态分布,题目的难度应分布广一些,梯度应大一些,即试卷中中档题所占的分数比例应相对大一些,难题和易题占的分数比例应相对小一些。此外中档题的区分度比较好,而难题过多或易题过多都不会对中学教学产生积极影响等因素,也是设计试题难度分布时考虑的一个方面。

5.组卷原则

组卷是命题工作较后的一个环节。组卷的原则通常是严格按照命题进行,考试目标、内容及占分比例,题量、题型的种类及占分比例,全卷试题的难度分布应基本符合预定的要求。入选的试题主要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题型中的不同题目应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三、考试结果分析和评价

为积累综合考试命题工作的经验,200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结束后,我们通过到试点省调查、分析统计数据等形式对综合考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现从以下几方面予以介绍。

1. 考试目标和内容

表2200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表(山西卷)

目目标

试题分数

比率(%)

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

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对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科间综合内容

75(6、10、23、24、27、28)

12(25)

87

33.4

学科内容

69(17、18、19、20、21、22、29、30)

12(31)

81

31.2

化学(必、选修)

40(11、12、14、15、16、26)

6(13)

46

17.7

生物(必、选修)

41(2、3、4、5、7、8、9)

5(1)

46

17.7

24

11

260

比率(%)

87.1

6.5

6.5

注:表中括号内的数学表示题号,下同。

表3200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三省卷)

目目标

试题分数

比率(%)

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

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对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科间综合内容

64(5、8、23、27、28)

10(25)

74

28.5

学科内容

82(15、16、17、18、19、20、21、22、29、30)

15(31)

97

37.2

化学(必、选修)

52(6、7、9、11、12、13、26)

6(13)

58

22.3

生物(必、选修)

26(2、3、4、24)

5(1)

31

11.9

224

31

5260

比率(%)

86.2

11.9

11.9

表4200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山西卷)

目目标

试题分数

比率(%)

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

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对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科间综合内容

6(6、10、23、24、27、28)

1(25)

722.6

学科内容

8(17、18、19、20、21、22、29、30)

1(31)

929.0

化学(必、选修)

6(11、12、14、15、16、26)

1(13)

722.6

生物(必、选修)

7(2、3、4、5、7、8、9)

1(1)

825.8

试题总量

22

31

比率(%)

87.1

6.5

6.5

注:表4和5是以试题数量为标准进行的统计

表5200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三省卷)

目目标

试题分数

比率(%)

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

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对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科间综合内容

5(5、8、23、27、28)

1(25)

619.4

学科内容

10(15、16、17、18、19、20、21、22、29、30)

1(31)

11

35.5

化学(必、选修)

52(6、7、9、11、12、13、26)

929.0

生物(必、选修)

4(2、3、4、24)

1(1)

516.1

试题总量

31

31

比率(%)

87.1

9.7

3.2

从上述表中不难看出,山西卷中理化生三科的单科试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占分比例分别是31.2%、17.7%和17.7%,学科间综合内容(含理化生中2科或3科内容)的试题占分比例为33.4%(见表2);三省卷中理化生三科单科试题的占分比例分别是37.3%、22.3%和11.9%,学科间综合的占分比例为28.5%(见表3)。对三省卷的具体题目和及其所占分值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理化生三科的总分分别是103、99和58,与4:4:2这一比例接近,即3个学科的占分比例与课程规定的总课时数的比例基本相当,符合命题要求。从表4和5还可以看出,试卷大部分试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占87.1%),而对考生应用能力以及实验能力等的考查相对少一些。考试后反馈的信息表明,中学界对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反映不一。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就单一学科来说,其考查的内容相对较少,不如以往单科试卷考查全面;各科中都有一些主干内容不能得到考查,而个别非主干内容却得到了考查,即试题内容与大纲和教材的主干内容一致性不够充分,并认为这对于全面衡量学生对单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利,担心会给今后的中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阅卷教师大多是大学教师,一些教师在肯定这种考试模式的同时,也指出了考试内容偏离学科主干内容这一问题。

对于“试题内容与大纲和教材的主于内容一致性不够充分”这类问题,从对高考改革的指示中似乎可以找到一些解释,教考试[1999]6号文件明确指出,“综合考试”首先是学科内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由于“综合卷”存在跨学科的试题,又是三科合卷,因此命题时对每一学科内容的选择一般来说要服从于试卷或试题的总体设计和构思,很难保证每一学科考查的都是各自学科基本、主干和核心的内容。当然,就学科内综合的试题来说,要做到这点是比较容易的。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学科的主干、核心内容,还是非主干、核心内容,对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全面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说,都是重要的。

2.题量

从考试结果看,试点省对题量和题型等情况反映不一。有的认为试卷的长度较为合理、题量基本适中;有的则认为题量不足,考查的知识点偏少,对中等以平的考生不公平,使他们不能全面施展才能,而且在考场上的剩余时间过多还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希望今后试卷的题量能大一点;还有的对赋分值存有异议。例如认为选择题的单道小题的分值偏高,考生如果做错一道就意味着要失去5、6分,比较可惜,没有过去单科卷中的选择题的赋分值(每道2~4分)合理;又如在非选择题中,有的难题反而比容易题的分值低,导致其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智力付出不成比例。我们认为,对综合卷的评价本身就有一个按什么标准的问题,这是可以进一步讨论的。例如适当减少题量,本来是可以增加学生的思考时间,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但却影响到对知识点的覆盖度和考试的效度;又如关于非选择题的赋分值问题,怎样才是合理的,是以其本身的难度还是以所考查的知识或能力的地位来确定呢?这也是值得研究的。

鉴于试卷的题量和赋分值都与试卷的满分值有关,因此确定试卷的满分值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我们认为确定试卷的满分值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的方面比较多,如分数如何使用的问题;分数对中学教学影响的问题,如果综合考试的分数是作为高考录取时统一划定的资格分,那么试卷满分是多少关系不大;如果是作为各高校的具体投档分,那就要认真研究了。2000年的情况是,综合考试分数记入总分并参与划线和投档,在实际录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将来分数还是这样使用,我们认为应该考虑对综合卷的满分作一些调整,建议在考试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的满分和题量,以便与“3+2”科目组总分相当,避免试点省和非试点省市高考总分的别,造成高校录取时对分数理解上的异。此外,对一些中学由于理化生三科加起来才260分,而减少这三科的课时数,从而影响今后这几科教学质量的事实也不应忽视。

3.难度、区分度、信度

科目样本量平均分难度标准分半信度Alf信度

理科综合(三省卷) 2023 172.21 .66 38.40 .8413 .8805

理科综合(山西卷) 1098 114.81 .614 36.10 .8502 .8697

在制定命题的过程中,我们对200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的难度进行了设计,并把试卷的总体难度定位在中等水平左右。从考后全卷的统计数据看(见表6),两套卷的难度值分别为0.614和0.66,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和考生考后的感觉似乎有一定的距,他们普遍认为今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的难度较低。实际上,如果从物理和化学两个学科的统计数据看,200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与1999年物理、化学的单科考试相比,难度值别不大,如1999年物理、化学两科全卷的得分率分别为60.9%和66.8%,2000年物理和化学两科内容的得分率为59.2%,71.2%(据江苏省的统计)。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有多种原因,首要的原因应该是考生对综合能力测试这种形式不熟悉和不适应。从分半信度和Alf信度来看,两套卷的信度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对于多数为选择题的试卷来说,常用分半信度来表示其信度,系数在0.9以上比较合适;而对于多数为非选择题的试卷来说,常用Alf信度来表示其信度,系数在0.8以上比较合适。

从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统计数据看(见表7-10),山西卷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难度分别为0.62和0.26,区分度值分别为0.537和0.676;三省卷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难度分别为0.75和0.57,区分度值分别为0.715和0.778。两卷中除山西卷非选择题的难度较大外,其他指标都比较好。因为一般认为,区分度的数值达到0.3便可以接受。因此,两卷的选择题和非选题对考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区分能力都很强。

表7200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选择题抽样统计数据(山西卷)

题号满分难度区分度

题号满分难度区分度

1.150.970.105

1..770.287

1.360.530.109

1.560.580.356

1.660.790.217

1.760.800.256

1.860.410.273

1.96 0.840.172

1.10 60.690.183

1.11 60.840.289

1.126 0.690.325

1.136 0.470.367

1.146 0.0.133

1.156 0.870.178

1.166 0.420.146

1.176 0.370.287

1.196 0.370.309

1.206 0.360.313

1.216 0.350.315

1.226 0.400.098

表8200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非选择题抽样统计数据(山西卷)

题号满分平均分难度标准区分度未答人数零分人数

1.13080.81.6220.968.537 02

2.13034.00.2626.858.676 0221

2.232013.82 .693.258 .24804

2.24159.05.603.406 .236029

2.25126.27.524.077 .123087

2.26103.52.354.297 .2180623

2.27154.97.333.525 .1460221

2.281310.67 .822.866 .244021

2.247.10.514.880 .3200111

2.30199.92.525.569 .285094

2.31123.40.282.901 .1100363

表9200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选择题抽样统计数据(山西卷)

题号满分难度区分度

题号满分难度区分度

1.150.990.075

1..590.285

1.360.930.256

1.460.0.299

1.560.740.286

1.660.390.138

1.760.750.416

1.860.820.412

1.96 0.950.292

1.10 60.940.373

1.11 60.890.376

1.126 0.940.355

1.136 0.850.401

1.146 0.300.135

1.156 0.840.439

1.166 0.630.349

1.176 0.930.344

1.186 0.660.283

1.196 0.670.456

1.206 0.670.282

1.216 0.820.427

1.226 0.390.

表8200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非选择题抽样统计数据(山西卷)

题号满分平均分难度标准区分度未答人数零分人数

1.13097.90.7517.313.715 00

2.13074.31.5724.437.778 01

2.232010.84 .722.743 .55102

2.24154.85.543.042 .5160306

2.25125.95.602.303 .350049

2.26104.89.494.672 .5260909

2.27159..504.990 .4620137

2.281313.27 .785.408 .4760239

2.248.94.565.744 .5220160

2.3010.46 .585.540 .6750143

2.31125.21.354.321 .5200599

如果从单个试题的角度看,按照区分度数值为0.3可以接受的标准,在山西卷和三省卷中不排除个别试题的区分度不合适的情况。从低分组到高分组(G1G2G3G4G5组)考生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上的得分看,两者的一致性在两卷中都是比较好的,也即高分组考生得高分,低分组考生得低分。从统计数据看,200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的难度、区分度等各项评价指标都是符合教育测量学方面要求的。

四、对考生复习的建议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今年综合卷的第25题、31题和14题(仅三省卷有此题)都是考查实验能力方面的试题,该3题的得分率均低于整卷的得分率。从评卷教师的反映看,他们认为这些题比较难评,如第25题,学生五花八门,有的把兔子放在试管中的;有的根本不按题目要求回答,在兔子身上拉口后,往伤口上直接滴品的,这些都反应出了考生生物实验能力的薄弱,应该加强对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数据),以及推导实验结论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培养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这是符合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一特点的,也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200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理化生3个学科内容的占分比例是参照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确定的,与各学科总课时数的比例是相当的,而且命题依据的是相关学科的教学大纲,因此考生复习也应按照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进行。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目标之一是考查学生对自然科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能力,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知道自然科学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要求学生学会在掌握基本知识基础上的融会贯通。三省卷的第24题就是考查这方面能力的,该题需要学生将光合作用和矿质元素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从得分率和阅卷教师的反映看,建议学生在复习中要重视这方面的能力培养,注意学科内知识的融会贯通。此外,考生在审题能力和计算能力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200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的命制工作是在边实践、边探索中完成的,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想。试题突出了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实验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自然科学的学科特点以及自然科学知识与科技进步、发展方面的联系。

2011上海高考物理实验题26题求详细解法

内容

挡光片经过光电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似为挡光片经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

1.186 0.480.358

(上述还可再简化。)

同时,增大两挡片的间距。题(2)为BC项

关于2009年江苏高考物理实验题

高考物理电路实验连接图一般是两分儿的,如果连线的话。连对一条线是一分。完全连对两条线才给两分儿,所以呢,如果连线当中有一条线的一个接点接错啦,那么这条线也不会给分的。

当初我考的时候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就算发现了那能怎么样?

题目出得很简单,叫你作出图象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平衡摩擦力未完全或者未平衡摩擦力,怎么会过原点呢?表6200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卷统计数据这个立一下字式子就可以得出不过原点的结果是啊?

我在考的时候也觉得不对,但猜了一下就对了

高考物理实验连接实物图,两条线只连对一条,能给一半分吗?

前面介绍了200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查的目标和内容,表2-3说明了实际考查的目标和内容。

对于实验电路连接体验来说的话,要注意接线中电流表,电压表他们的量程,以及灵敏电流计的正负接线柱。对于滑动变阻器来说,一定要注意。划片向哪移动电阻值变大和变小的问题。对于用电器来说,如果是灯泡和定值电阻,他不分正负,但是如果是二极管儿的话,一定要注意它的单向导电性。

一般来说,高考实验电路连接大多数是测电阻或者是电表改装问题。没有太多难题。一定要注意上面所说的问题就可以啦,祝你考试顺利。

也对了,不要出现连错的情况出来,基本上是可以得分的,就怕你出现连错的情况出来,就像多项选择题一样,少选可以得1.460.890.183分,但是辍学的话,基本上是没有分的

高考物理实验连接实物图,两条线只连对一条,正常的是能给一半分的,毕竟这个不是多选题

高考物理实验连接实物图。两条线只连对一条,不能给一半分。

应该也能给一百分,他对于,成因高考,逐算的那么严格

这个应该是不会给分的,既然错就错了

高中化学实验题的解答技巧 高中化学实验题大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化学实验问题能力是从事化学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高考对实验能力的考察特别重视。解决化学实验问题能力,绝非简单的实验作技能,重视实验能力的培养提高,也决不是单一的训练作技能[1]。

如果再查阅往年的资料,几乎年年的高考化学年报基本上都有相同的:化学实验题两道大题,考生拿高分的并不多,是全卷中失分最多的试题。其实再反思一下我们平常的教学,都知道实验题分值高、对学生来讲难度比较大,因此花在实验上的时间都比较多。这就出现了一种矛盾,通俗一点说就是“高投入、低产出”。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由于近年来,在高中化学学习或高考中,学生做实验题时答题不规范,导致的失分,因此规范答题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化学实验题,要求学生联系所学过的实验知识和技能,进行知识类比、迁移和重组,全面、周密地思考才能设计出出正确的实验方案和回答提出的问题。下面我谈谈解答思路和技巧:

完成化学实验设计,不仅要求具有较为扎实的实验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善于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并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选择、调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将新信息和已有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科学合理地进行实验设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和解答要求看,解答实验设计问题的大致过程与思路如下:

阶段:接受、分析、筛选信息,明确实验设计的课题、条件和要求。这一阶段主要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明确实验课题。从题目信息中,区分实验设计和其他化学知识与技能的问题,区分实验设计和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问题,明确实验设计的具体课题,并根据相关内容归类;

二是要明确实验条件。从题目信息中,分析整理出实验设计的条件,明确实验对象、限定的范围、可供选择的仪器、可进行的作以及新情境的实验事实和反应条件等;

三是明确实验要求。从题给信息中,找出实验设计的要求,明确具体设计哪些内容以及作答方式与详略等。

第二阶段:在分析加工的基础上,实现指定的实验设计。这一阶段要求筛选、提取有关的知识,进一步分析加工,以选定实验方法,完成实验设计。从设计的要求和解决问题的顺序分析,大致有以下两个层次:

一是实验方法的确定。实验方法取决于实验原理,并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在综合考虑题给实验原理、实验条件两者的基础上,确定适合本实验研究的实验方法。

二是实验装置和实验作的设计。装置和作是实验方法的具体表现。解题时,要联系题目规定的或自行选择的实验方法和条件,并且联系已有的仪器装置类别、功能、适用范围、装配与使用方法,以及相关装置和作应用的实例,通过比较、选择、改进或组合,从而完成实验装置和作的设计。

,要科学合理地组织语言文字,按照题目要求合理作答。对于实验设计作答的表述,务必做到思路清晰、条理明确、逻辑性强、文字精练、突出关键。作答时,一方面要明确答什么,另一方面要搞清实验设计的假设与预期、结果与结论,明确实验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合理叙述。

例1:观察Na2

S2O3可看成是Na2SO4中的一个O原子被一个S原子取代而成物理(必、选修)。某同学用类比的思想进行实验探究,同时比较Na2S2O3与Na2SO4的化学性质是否相似。

【提出猜想】

猜想①:溶液呈中性,且不与酸反应;

猜想②:无还原性,不能被氧化剂氧化。

【实验探究】基于上述猜想,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填写下列空白:

【实验结论】Na2

S2O3溶液呈碱性能与酸反应,有还原性,与Na2SO4的化学性质不相似。

分析:本题中有要求回答实验作,预期的现象和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考查。在实验探究①中,,

A。测定溶液的PH的实验作,应是:用玻璃棒蘸取Na2S2O3溶液,点到pH试纸,将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但学生回答时多是:用PH试纸测定,只答方法,不答作,不合题意。在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S2O32-+2H+==S↓+SO2↑+H2O,在预期的现象中已给出生成物的颜色与状态,但学生书写时却容易忽略,错误书写。

在实验探究②实验中,

C预期实验现象是:新制氯水的黄绿色变浅,而学生却只答成氯水褪色,应该能观察到的颜色变化过程没答出,造成错误。

例2在一支试管中放一小块铜片,加入适量浓,立即用无色透明气球罩上并系紧,描述实验中能观察到的所有现象。

分析: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实验现象描述问题,在描述现象时,往往是只将主要现象描述出来,如产生红棕色及气球逐渐变大,而忽视部分现象,如铜本身的变化及表面出现的现象、溶液的颜色变化等。要全面描述,必须掌握其反应原理: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并结合所发生的反应,得出预期的现象:

1、铜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并逐渐溶解,消失。

3、试管内产生红棕色气体。

4、气球体积逐渐变以前也就高考题目出现问题,门当然不能大肆宣扬考卷出错,这对他们是不利的。我想老师你的观察很细致,但一般人也很难把注意集中到这种细节上,正如我刚才说的,根据数据作出图象就可以了。(即便是发现了错误,你还是得按数据作图)大。

描述现象要全方位,本实验应从试管下部逐渐往上描述,并要准确、简洁。

总结:做实验题时如何做到规范答题?一是书写所选试剂要规范,溶液用中文写出名称,或化学式后加“溶液”,固体及气体可用中文写出名称,也可直接写化学式;二是有必要时还需指明试剂的浓度和用量;三是规范书写作过程程,做到让别人看后能按你的描述进行实验作;四要规范书写实验现象,要求全面、准确,有时需要指明何处。

鉴于上述讨论,我认为:让学生在真实的实验问题情景和实际的实验问题解决活动任务中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这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验问题能力培育创新精神的途径之一,实践证明这也是深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b19126499425@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