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中考资讯 >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职能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学校可以聘请什么人担任教师

教务秘书日常工作性质决定了自身是学校或学院上下、平级之间沟通和教学情况反馈的主要枢纽,必须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沟通协调作用。作为教务秘书,要把学校的各种教学管理文件精神传达到学院教师、学生和相关人员;把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意见反馈给;还要主动与相关学院,多沟通了解,促进教学合作。

职业学1.多方面考察教师信息素养达到的程度。教师的信息素养多数停留在基础 三、高职院校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层面(如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中高端信息化教学技能滞后(如利用PPT图形功能自制动画课件、使用小型DV自制视频教学资源、使用电子手写板手绘课件、VideoScribe手绘动画制作工具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欠缺自觉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意识。考察教师是否具备较高信息素养可从其是否对信息有内在需求、主动知觉和获取信息,是否了解先进的信息理论和信息技术,是否擅长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创新和生成新信息等方面来判断。校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担任教师。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职能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规划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职能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1、专业技术人员

指拥有特定的专业技术(不论是否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定),并以其专业技术从事专业工作,并因此获得相应利益的人。

专业技术人员,指依照人才法律法规,经过人事部门全国统考合格,并经主管部委注册备案,颁发注册执业证书,在企业或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及具有前述执业证书并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

2、有特殊技能的人员

特殊能力是指那些特殊的职业和群体所具备的能力。如:飞行员;炮手;司机;电工等特殊岗位应具备的专业和技术能力。

3、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

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育教学辅助人员,其他类型的学校的教师和教育教学辅助人员。

职业学校老师的条件和工作职责:

2、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具有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3、报考中职院校教师,需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报考高职院校教师需具备统招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并取得岗位所要求学历层次的和。

职业学校老师的工作职责:

1、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业务学习及各项活动。

2、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参加协调学校与家庭、的关系。

浅谈如何提高高职院系教务秘书能力素质

[2]左明章,卢强,雷励华.困惑与突破:区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2016(5):104-111.

随着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并推进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除了规划之外,我国还出台了不少政策,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和规范。这些政策在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仍然存在着盲点或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成为了吉林省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学管理人员,作为最基层最直接参与教学管理的教务秘书,其能力素质的高低对于一个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稳定教学秩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区别有:

高等职业类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一是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领域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以教师结构相比本科院校更多元,师资队伍往往由多个院系组成,还有部分教师来自于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教师和外聘教师,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的特殊性表现在高职生源素质参不齐,在日常教学管理中需要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指导,有时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工作热忱以及无私奉献精神,对高职教务秘书队伍能力素质的要求较高。

一、教务秘书的作用

高职院校教务秘书的作用有多方面,在学院中起着基层管理者的作用,需要协助学院完成管理教学方面的常规性工作,保障日常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教务秘书同时又要辅助学院教师和学生在考试、成绩、档案等教学信息的归纳工作。在学校职能部门之间、学院、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沟通时,又需要教务秘书进行协调安排,总之教务秘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完成好教务派的任务:制定、安排、录入和核对教学;排课表、订教材、安排考试、保证考卷的安全;组织重修重考和各种等级考试的报名、统计工作;协助教务处进行学生的留退降补的核查;核算上报教师工作量和协助课题申报工作等。其次要完成好学院安排的任务:协助学院进行教学检查,起草教学工作和报告;组织安排教学会议及学生座谈会等。还要协助收集整理学院教师和学生完成一系列的繁琐工作,比如实习实训安排、教师调串课、教学考核工作等,还要掌握学生考勤、实习实训和的进展情况。此外做好试卷及各种相关纸质档案的整理、存档工作。

(二)教务秘书是沟通协调的桥梁

(四)掌握多种工作技能的能力

教务秘书由学院的主管教学的,主要负责本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往往由于学院规模小、人员压缩,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也比较多见。教务秘书往往还担当办公室主任、资产、员信息、务秘书等工作。这就要求教务秘书既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还要具备处理诸多方面事务的能力。在教务秘书工作范围扩大的情况下,要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和热情,才能更好地适应学院和学校的发展,体现自身工作中的作用和价值,为学院、学生、、教师服务。

二、影响高职院系教务秘书队伍素质建设的原因

(一)工作涉及范围广,容易分身乏术

教务秘书在行政上隶属本学院管理,但在业务上接受学校职能部门比如教务处、学生处、委等多部门的统一,所以这决定了教务秘书业务范围广、工作量较大。工作对象涉及到的各个部门、教师、各个学院的学生,人际关系也比较复杂。同时还要应付许多突况,学生和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出现任何事情时间求助的总是教务秘书,所以往往感到分身乏术。

(二)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

教务秘书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除了需要熟悉掌握日常教学管理业务,由于面对的人群广需要掌握一些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秘书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规定熟记于心。特别是身兼多职的教务秘书,需要学习的内容更宽泛。实际上,既有教育学专业背景和一定教学经历,又有教学管理经验的教务秘书是的。从现在高校的教务秘书人员构成来看,青年教师、应届毕业生所占比例,但是绝大多数并没有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秘书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工作中又非常重要,所以自主学习的任务担子很重。

教务秘书工作繁杂琐碎,头绪多,在许多人看来都是在忙“小事”,在教学秩序正常运行下,甚至感觉不到他们发挥的.作用。如果说教师是教育事业舞台上的一线明星,那么教务秘书就是幕后工作者,多数工作都是默默服务,另外还要受学院和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双重管辖和,所以有些人看来,教务秘书无非是“打杂”的小角色而已,工作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这都是对教务秘书工作不了解造成的。另外由于教务秘书工作强度大,基本没有自己的时间,所以很少深入思考或者搞教学管理研究,参加各种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培训班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四)待遇与付出不成比例

教务秘书与教师或辅导员在薪金、职称、晋升、评奖、学年评优、外出培训方面有较大距,这样也使得教学秘书对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现象产生困惑,久而久之会影响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挫伤工作积极性,最终导致一些高学历、能力强的教务秘书转岗或调出高校。

三、加强高职院系教务秘书能力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高职院校报考条件

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论文

一般性的高职院校报考条件有学历要求、专业要求、年龄要求等。

1. 学历要求:通常要求报考者具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者具备本科学历且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不同地区或高校可能有具体的学历要求异。

2. 专业要求:报考者的学科专业应与拟任教学科或相关学科一致。一般要求报考者具备相关专业的学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或相应的学科教育背景。

3. 年龄要求:报考者通常要求年龄在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具体年龄要求可能因地区或高校政策而有所不同。

4. 心理素质:报考者通常要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具备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能力的潜质。

6. 其他要求:可能还包括相关的条件、体现道德品质、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如无违法犯罪记录、品行端正等。

高职院校教师介绍

高职院校教师是指在高等职业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高职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者。他们承担着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教师具备以下特点和职责:

1. 专业素养: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指导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作。

2. 教学能力: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能够设计和组织课程、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三)协调学院与外聘教师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3. 实践经验: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职业实践经验,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4. 学生指导:教师应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掌握就业技能和适应职场需求。

5. 教育创新: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育新方;法和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职院校教师在师德、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培训和评估要求。他们在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作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与企业合作、参与实践项目等方式,高职院校教师能够使学生在毕业后顺利就业并发挥所学专业技能。

高职院校就业工程建设理念及策略?

二、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现实困境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人,比1.树立先进的就业指导工作理念。高职教育重在一个职字,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不能等同于职业介绍,而应该充分体现教书育人职能,即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获得实现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策划能力。为实现这一目的,在开展就业工作时,应注意树立“就业指导专业化”“全程就业指导”等工作理念,必须将就业指导贯穿于高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让高职学生自始至终关注就业前景,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实施自己的成才和就业。2008年增加52万人,预计实际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将超过700万人,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态势下,失业增多,就业减少,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而且“就业难”将长期困扰具体的高职院校报考条件可能因不同地区或高校的政策而有所不同。报考者在选择报考时,应仔细阅读并了解所在地区或目标高校的具体报考要求,并按照要求准备相关材料,参加资格考试。着我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的学院职能部门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基2.2 建立核心价值观,构建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础教学部是我院六大教学系部之一,主要承担全院全日制、函授(夜大)和高自考的全部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和专升本培训任务,并负责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工作。下设数学教研室,“两课”教研室, 英语教研室。基础部共有专任教师39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师资力量雄厚。该部 (三)工作得不到重视,进修机会少拥有英语语音室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今后十年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师范系,如何适应未来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我们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英语录音室,校园发射装置,教室发射装置。

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3、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指导学生自学方法,热忱帮助后进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组织与辅导课外兴趣小组,培训学科竞赛队伍,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关于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论文: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技能教育实践课程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办出高职特色的突破口,改革高职教育专业的体系已成为高职教育专业发展的大事。高职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可从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外聘教师多是来自企事业单位的专家,他们对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是很有借鉴价值的,是职业教育类学校不可缺少的师资力量。但由于他们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规定不熟悉,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学秘书在学院、外聘教师和学生之间多沟通协调,主动协助外聘教师规范、负责地完成好各项工作。学模式及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培养等方面入手,准确定位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

一、对高职师范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认识

师范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事业。从事师范教育的教师相对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等师范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专业教育。师范的师资在我国建国后则主要依靠中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业培养。明确规定了培养学校师资的学校为师范学校,并可设置,培养大量的教师以适应师范发展的需要。为了办好师范学校,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师范学校的教师,还同时颁发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其中指出,高师教育系得分设学前教育组,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城市中广泛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学前教育的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除了要他们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富于创新能力,并能对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发展后劲的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理念也已渗透进学前教育机构,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中对这些理念的要求更高,这也要求师范教育专业必须不断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

二、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育技能技巧是制约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师范教育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制度、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不足、学生技能训练不力有很大关系。首先,招生制度的缺陷导致高师生艺术教育技能形成先天不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主要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其、美术等艺术基本素养的考察,即缺少面试这一重要环节。不懂音乐,不会画画,不会跳舞,语言表达不佳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对以后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较大的难度。其次,技艺类课程比例失调,导致高师生技艺训练后天营养不良。与中师相比,中师技艺类课程的开设一直贯穿中师教育的三年全程,课程开设在整个课程中也有较大的比例。而在高师,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只开设两年四学期,其后的三、四年级在学生见习、实习时,一些在低年级学会的艺术技巧由于长时间不练不用,到了在师范实习时变得很生疏。艺术教育能力也是导致许多师范拒绝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师范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发展、完善。高师开设教育实践课程,通过师范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高师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两部分。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整个教学中一直处于较轻的地位。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也是将师范实习看作是锻炼高师生在师范备课、上课的技能,而不重视高师生参与师范全面教育活动的锻炼。见习、实习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从而使高师师范教育实践流于形式,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高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积极性与创造性都受到某种压抑。改革后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必须实现从“教”向“学”转变,实现“知识授受”向“问题解决”转变。高师教师自身要密切关注师范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根据师范教育发展的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师范教育活动的实际。

通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才能真正取得成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也才能稳步向前发展,并适应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四、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培养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教师专业化发展客观上要求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但当前教师教育在专业化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学、心理学公共课重视不够。长期以来,教育学、心理学一直是师范院校必须开设的课程,这成为了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

2.缺少对学生从教技能的培养。我们以前的中等师范教育在培养小学教师方面是成功的,原因在于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从教技能的培养,学生在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以及口语表达、演讲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然而,在各地取消了中等师范学校以后,这种良好的培养教师的传统也随之消失殆尽。反观当前的教师教育,特色不明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学校对学生从教的基本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

3.实践的时间少。学生实践的机会和时间更是少之又少,一般的学校只是在一学年安排学生实习,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去掉准备的时间和往返时间,也就二十几天。在这二十几天中,学生要听几节课,要准备教案,能上讲台亲自讲课的时间,最多五六节课,少则一节课。这样,学生还没有找到教师的感觉,实习就结束了。等到学生发现自己的缺点甚至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当教师时,已面临毕业,没有改进的机会了。 (二)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几点建议

由于长期以来,教师教育忽视了教师专业的特点,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基础,教育教学技能不高,这直接导致我们的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因此,教师教育必须体现师范专业的特点,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任务是培养专业化的教师,这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课的建设

教育学等公共课的开设是区分师范院校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师范性的重要体现。只有学好这些课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处理问题而不是凭经验或想当然。学校要重视教育学学科建设,最基本的一点是保证教育学、心理学在学校各学科中的地位,使教育学成为考试课,增加并保证教育学的课时比例,增设教育学方面的相关课程。可根据需要增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课程数量,如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学法等,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学到更多更广更深的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和理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教育学只是其他专业课程的陪衬。

2.加强对学生从教技能个人的人品要特别好,没有过的情况,而且也需要有,专业能力比较强,很有耐心,才可以去当老师。的`培养

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是对教师的客观要求,但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拥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同样重要。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的能力、合理地把握教材的能力、进行一定的课程开发的能力等等。表面看来,只要拥有相应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其实不然,因为教育的本质并不只是传授知识,教育对人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化。要很好地胜任教师这一工作,光有专业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教育要加强教师多方面技能的培养。

3.教育教学实践应该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玉华,林崇德.从教师专业化视角看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教师教育研究,2006,(3).

[3]孙建华.教师专业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04,(24).

[4]刘捷.建构与整合:论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基础.┛纬教材教法,2003,(4).

[5]晨云.教育理论文章要增强可读性.文汇报,2003.

根据职业教育法职业学校可以聘请什么样的人担任教师

5. 健康状况:报考者需要符合相应的身体健康标准,一般需要通过体检或健康检查。

根据职业教育法职业学校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担任教师。

职业学校老师的条件:

教师无论是在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还是在中职学校都普遍存在,并且在职业院校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不仅弥补了职业院校专职教师数量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教师(尤其是从企业聘请的教师)与学校专职教师形成了很好的互补作用。

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也为专职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对职业院校整体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基于教师的重要性,近些年我国对职业院校教师建设有了较为清晰的规划。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他们拉近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开展。他们在企业的一线工作经验和对企业现时需求的把握推动了职业院校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变革与发展。他们的实践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缩短了学生与企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指出“职业院校要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教师”;地方的发展规划则更加具体。

例如《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提高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教师的比例,“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中来自企业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40%”。

激励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激励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论文摘要 :知识时代,人才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最宝贵的资源。高职院校作为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场所,尤其需要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资源队伍。从激励的涵义和特点出发,结合高职院校教师的特征和现状,力图将激励理论融入到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当中,对广大教职员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激励,并提出了提高教师激励的对策建议。

论文: 激励;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层次

1 激励的概念和理论

激励就是组织通过实行外部奖酬的形式,建立良好的工作,或者借助信息、精神,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来激发、、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是管和学共同研究的课题。从其的字源角度分析,激励就是激发士气,加油鼓劲,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1激励的基本原则

在高职院校的管理中,设置目标是关键,目标的设定要结合激励进行,既要体现组织目标,又要体现员工需求;综合运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方式,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把握激励使用的时机,对于表现突出,有重大成绩的教师,要时间提出精神鼓励,并在合适的时机尽快将物质奖励落实到位,要多做“雪中送炭”,少做“雨后送伞”或者“锦上添花”;奖励的落实不仅仅要公平、公正,也要适度,不能太大,影响奖励的可持续性,也不能3、管理机关不一样。大专院校的由省教育厅管理,中职学校的,由所在地的市管理。太小,起不到激励的效果;综合运用正激励和负激励,奖惩分明,达到目标要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和奖励,完不成工作任务理所应当受到惩罚,只有奖罚分明,激励效果才能发挥到。

1.2高职院校中运用的激励理论来源

激励理论来源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共分为五个需求层次。层次是生理需要,主要是指衣着、食物、住房、行车、婚姻、看病等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质需要;第二层次是安全需要,这是寻求庇护,保证安全生存的需要,主要指劳动保护、职业安全、生活稳定、等;第三个层次是社交的需要,当基本保证具备以后,安全也有了保障,人类也就有了更高一层的精神需求,希望被团队包容和照顾,有精神支柱;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只有在一定的团体当中有地位,才能有更多的资源和更高的地位,更充分的自我展示;第五层是自我实现

而且,往往受程度越高,对层次的需求也越高,比如受教育少、工作在基层的人群往往关注前四个层次,而受教育比较多,在高职院校工作的教师们,往往前四个层次得到了基本实现,对第五个层次的需求容易显现特殊技能是指在完成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数学计算、音乐绘画、形象思维、空间想象等能力以及某种实际作相联系的动作体系,如飞行员、打字员、汽车驾驶员等特殊能力。出来。人的需要层次往往呈正三角形,而在高等学校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人的需要层次却会发生相应变化,大约呈菱形甚至是倒三角形状态。

2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

2.1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适应现实情况

我国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比较传统,甚至有经济时代管理模式的痕迹,没有形成西方发达高职教育的高效、单一的特点。我们的人事处目前还是单纯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的甚至办公室兼管人事工作,职能是负责日常的人事管理,职责是做工资,管等,距离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很远,也不适应高职院校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和突出,逐步向战略规划、现代转变,我们的管理理念、管理对象都要更新,传统的观念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优良的地方要保留,但是也要吸收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促进高职院校的全面发展。

我国高职院校在核心价值观方面缺乏深刻认识,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而作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人事部门也没有发挥自己这方面应有的作用,更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制约了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国内外的实践告诉我们,一所学校的“个性”决定着大学的知名度和成长潜力。高职院校的竞争逐步白热化,能否在学术界确立自己的一席之地,赢得考生和家长的青睐成为各个高职院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校的参谋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要形成自己的特点,协助高职院校形成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在高职院校的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工作实际,按照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不断谋划新工作,形成新思路,开创新局面。

2.3 资源信息化比较滞后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依赖于人力查阅,手工分析等陈旧的方式方法,学校里面的网络、软件技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薪酬管理、培训管理,学籍管理等还采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力资源管理也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该系统方便快捷,易于作,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

2.4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挥不充分

现代化的大学管理创新速度不断加快,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仅仅是人事工作的管理者,更是层决策的重要参谋部,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所在。我国目前人事管理部门人员配备情况不很理想,一是年龄偏高。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并不是金钱,也不是硬件设备,而是的人才,而在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年龄比较大的人员还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线,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管理不太精通,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另外,机构设置不完善,有的高职院校的人事部门仅仅是几个员工, 有的甚至依靠在校办公室,属于“二级管理部门”,影响人事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如何做好人事的稳定工作,确保人员稳定,设立专门、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仍然是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3 激励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3.1 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

精神激励是支持,物质激励是保障,作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者,要坚持二者高职的话,则需要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并且专业也需要对口。现在高职院校最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既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综合运用,及时的物质激励是必须的,然而,精神鼓励也很重要,现实执行当中,要仅仅抓住广大教职员工的实际需要,使他们精神上得满足,物质上得实惠。物质奖励要注意一个“度”的把握,数量小了很难起到激励的效果,数量大了影响奖励的可持续性,也给学校财力带来困难;对教师的精神奖励的意义要大于物质奖励。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抓住教师注重精神需求的实际需要,在一定的物质激励之外,充分的运用精神奖励的手段,使他们进步有信心,工作有动力。精神激励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支持为基础,物质激励以必要的精神奖励为补充。

3.2 把握好外附激励向内滋激励的转化

作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做到外附激励和内滋激励的有机结合。外附激励只是一种外在因素(外因),决定其行为发展的是内滋激励(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滋激励是一种能动的状态,它是自我反思、自我激励,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外附激励是在外力推动下的一种激励方式,包括赞许、赏识,登报表彰、职称晋升等,外附激励具有直接性和可观性,作用明显,但不可过多的使用,否则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3.3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1)目标激励是指设置学校整体发展的共同目标,使师生员工群体共同为之奋斗的激励方法。高职院校的管理层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目标制的激励作用,通过团队组织这一利益共同体,辅以必要的目标激励机制,保持一个旺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努力,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兼顾全面,将个人的精力和能力一起释放,最终达成目标。

(2)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作为正反两个方面,“奖励”和“惩罚”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赏罚分明,才能各自发挥的作用。高职院校管理实践中,奖励是主要的手段,占主导地位,起重要的作用,激励可以让人奋进,努力,而离开“惩罚”的奖励是孤单的,是无力的。只有奖惩结合,以正强化为主,适当运用惩罚手段,做到奖罚分明,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势必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3)要建立评估体系,强化激励机制。科学的评估工作是确定激励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没有考核的激励难免会流于形式,只有对各项激励进行年终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论功行赏,才能做到群众、专家、相结合,开展专家评估和自我评估相结合,形成最终意见,更好的激励工作的顺利开展,为高职院校的平稳发展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激励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新一轮改革的大中,高职院校要把多种激励方式和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将时代特点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结合起来,充分的运用好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教职员工和高职院校发展的“双赢”。

论文相关查阅: 范文 、 计算机 、 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

怎样做好高职学生工作

在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显的形势下,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在实践中,应同6. 职业道德: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遵守职业规范,维护学校和教育行业的声誉,为学生树立榜样。时做好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就业指导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四项规划。通过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就业市场的有效契合,学生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对口整合,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职业理想的密切配合和学生职业生涯与行动的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用高职毕业生良好的职业发展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近年来,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引发了各界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担忧。高职毕业生与农民工抢饭碗,起薪点低于熟手农民工的现象和高职教育学费较高的现实,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学生及家长对高职教育的信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必须在继续关注就业率的同时,更加关注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流向、薪酬水平、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综合指标,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核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布局时,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学院办学定位、办学传统和比较优势,确保主干专业,重点打造专业和优质专业,扶植新兴行业相关专业,逐步调整和淘汰一般专业。首先,要确保主干专业发展。主干专业是指符合学校定位、办学条件好或需求旺的,并有较好成长性的专业。主干专业是高职院校诸多专业中的核心和骨干,对高职院校确立其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实现持续发展,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因而选定一个或几个主干专业是必须的。其次,重点打造专业和优质专业。优质专业和专业是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的概念。虽然从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出发,进行专业建设都怀有将其建设为优质专业和专业的良好愿望,但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等评估机构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一定的标准并据此划分了相应等级。各个高职院校在基础设施和其他方面存在异,不可能将所有专业同时建设为优质专业或专业。因而,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规划时,有选择地确定部分专业,优先将其建设成为优质专业和专业无疑是明智的选择。需要指出的是,主干专业同时可以是优质专业和专业,但并不是所有院校的专业都是其主干专业。在某些情况下,高职院校对适应市场需求的、小而精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而获得有关部门认可为“专业”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它更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出特色。另外,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对各个专业建设的侧重点进行调整更是不可避免。因而,对主干专业、优质专业、专业和一般专业的划分并不是的和一成不变的。再次,调整和逐步淘汰一般专业。具备以下条件中的一条或多条的专业,可定位为一般专业:目前区域内已有不少高职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区域经济对该专业人才有一定需求,但需求量不大;对比其他高职院校,本校举办该专业并无优势。心指标

国内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源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大概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楼锡锦等人关于就业竞争力的定义较具代表性。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俞锋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为就业岗位获得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目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但一般都可归纳为“个人因素和非个人因素”。

根据上述研究视角,结合国内对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其他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加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既要着眼于毕业生所就读专业本身的实力,又要瞄准专业所对应的就业市场需求,更要加强学生本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扎实的专业素质及其延伸的学习能力,以及除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外实现其职业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其他能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在实践中应同时做好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就业指导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四项规划,通过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就业市场的有效契合,学生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对口整合,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职业理想的密切配合和学生职业生涯与行动的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用高职毕业生良好的职业发展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二、做好专业布局规划,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就业市场的有效契合

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就业市场成为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的基本方式。高校毕业生既要服务于就业市场,也要经得起就业市场的检验。有研究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呈现出“三峰叠加”“四种矛盾”和“五种现象”的特点。三峰叠加是指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和大学生就业三个高峰同时到来且并行发展的态势。四种矛盾是指数量性矛盾、浅谈如何提高高职院系教务秘书能力素质质量性矛盾、结构矛盾和路径矛盾等四个大学生就业本身所固有的制约其就业发展的四种本质性矛盾。五种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事业单位用人招考制度开始实施,这将对整个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全国教师编制核定整体结束,基础教育整体需求下降;三是经济发达地区户口限制措施相继出台,人事编制使用的本土化倾向显现;四是研究生就业高峰到来、研究生学制改革和就业难问题凸显;五是毕业生就业整体倒流现象更加明显,就业市场买方化。

由此可见,高职毕业生面临着多元主体激烈竞争的就业格局。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科学谋划专业布局,充分发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优势。从总体看来,目前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的高职院校,都在专业布局规划方面突出特色,紧扣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反之,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对市场近期和远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需求数量等缺乏研究,一味追求专业设置的大而全,盲目通过开设“热门”专业和扩大招生实现学校规模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导致人才培养与需求出现错位,造成不少高职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如一些高职院校盲目追求设置热门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设置的19个专业大类中,各专业大类的发展规模极不平衡,规模的财经大类招生数达 34.1万人,而水利大类仅招生 0.7万人,二者相近49倍。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如会计、文秘、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由于面向人们普遍青睐的“白领”岗位,成为职业院校纷纷开设的热门专业。但目前人才劳动力市场上这些专业供过于求,、南京、深圳、南宁等城市的供求比已超过5,而且用人单位的学历要求较高,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至于公共管理类专业包括公共事务、民政、行政、人力资源、劳动与保障、国土资源管理、海关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等,用人单位对这些岗位人员的要求更高。高职生更是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了高职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三、做好课程建设规划,实现高职毕业生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对口整合

1.在课程结构上,注意课程的类型和层次规划。以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随着近年来我国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众多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但由于起步较晚和缺乏科学的规划,不少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表现为缺乏调研和论证,课程的类型和层次规划不清,如一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经济学”等学科化色彩浓厚、针对性不强的专业基础课,同时,却忽视实践的需要,“数量化分析方法”“物流政策法规”“物流保险”等课程缺失。甚至由于受师资和实验实习等教学条件的制约,存在因人设课、依现有条件设课的现象。从学生就业后的反馈意见来看,不仅相当一部分理论推导和验证性内容根本用不上,而且大大拖延了学生上岗的时间,使所培养的人才理论上不及本科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也上不去。基于“层次—模块”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值得借鉴。这一课程体系由核心层、支持层、基础层、特色层等四个层次课程组成。核心层包括“核心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两大模块。核心技术课模块涵盖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体所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术,包括“运输管理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供应链管理”等;职业技能课模块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作技能,重在职业基本技能,包括“办公自动化”“物流企业经营模拟实训”“配送中心模拟实训”等。支持层包括围绕核心层以外开设的“专业技术”“职业考证”及“职业方向”等模块。“专业技术”模块是对核心技术课程所需专业知识的强化、拓宽和补充,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本专业的核心技术课,强化技术作,以熟练和丰富技术作经验,包括“物流法规”“物流地理”等。“职业考证”模块旨在保证职业资格的获取,将职业考证的相关课程尽可能融入培养中。职业方向课模块以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侧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以适应多层次岗位的需求,如“贸易实务”“集装箱运输实务”“货运”“报关实务”等;基础层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必备的科学、人文、身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职业高校区别职业中专的标准。基础层的课程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特色层包括过程性课程、心理健康和职业指导课、选修课三大模块。过程性课程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指导下,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而开设的过程性特色课程。基于“层次—模块”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职业技能这一核心,有助于形成一个围绕核心环环相扣的课程结构,体现了从高职学生发展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2.加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根据文件精神,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的经验值得借鉴。其基本过程为根据职业能力发展的阶段理论,将高职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职业成长阶段划分为“新手、进步的初学者、内行的行动者、熟练的专业人员、专家”等五个阶段。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要求每位行业实践专家将每个阶段举出3~4个有代表性的任务,然后从中确定一部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对这些工作任务进行汇总和归类,确定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它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典型工作任务通过从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构成职业教育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每个职业通常有10~20个这样的课程。由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着眼于职业成长,关注工作过程,近年来引起了高等职业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已取得了不少成果。通过在知网上检索发现,截至2011年11月10日,以“高职”“工作过程”“课程”为题名的研究成果达1770余项。

四、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规划,实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职业理想的密切配合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制、机制建设,通过就业指导工作机制的良好运转实现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理想的良好支持。已将“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列入《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因此,就业工作体系全不全,机制运行得好不好,成为衡量高职院校贯彻和要求,推动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指针。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构建就业指导工作体制机制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五点:

2.建设专兼结合、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02]18号)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人员、机构和经费“三到位”和“全员化、全程化、专家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要严格按照每500名毕业生配备一名以上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的标准配足专职就业指导人员,通过建立健全机制的方法调动广生积极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借鉴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经验,如建立“校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两级层层落实”的工作体系;除了配备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从事职业咨询、教学研究之外,聘请专职教学的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学术带头人、外聘专家等按照专业教学教研室划分,组成就业指导教研组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聘请校友、职业介绍人员、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等担任的就业;鼓励创设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学生社团,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等。

3.构建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为推动就业工作各要素、各环节协调运行从而实现优化就业目标,必须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根据高职院校与市场经济的密切联系和现阶段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构建就业机制的过程中,应逐步实现从行政—的运行机制,更多地向指导、监督和服务结合的运行机制转变。如,将就业工作成绩与评优评奖直接挂钩;将就业调研分析与专业调整联动,实现各专业就业率情况与年度招生、专业设置、资源支持、评优升迁紧密结合的联动等。

4.创新就业指导内容。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为原则;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课内与课外、学期内与学期外、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为方式,全面实施就业思想教育、就业政策指导、就业心理教育、就业技巧指导等。

五、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行动的紧密结合

1.要在思想上树立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和目标是高度契合的。

2.要学生准确定位。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规划意识淡薄、自我分析不足、不能准确审视自己、方法不明、规划不清、规划盲目、短视行为倾向明显等多种问题。应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通过个性化指导、系统化培训,高职学生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实现个人职业发展与全面发展。

3.要实现规划与实践相结合。规划脱离实践,不但无法对职业产生有效的指导,反而会因理想化倾向等偏对实践产生误导。必须实现规划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一方面通过自查或检查等方式学生不断审计规划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早期接触实践,特别是接触真实职业环境的条件,在实践中对规划不断进行调适。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就业应聘的能力、自主创业的能力和适应(终身学习)的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b19126499425@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