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中考资讯 >

景颇族的节日 景颇族节日介绍

景颇族的特色节日是什么?

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目瑙纵歌节、新米节、南瓜节、包谷节、能仙节、采花节等。

景颇族的节日 景颇族节日介绍景颇族的节日 景颇族节日介绍


景颇族的节日 景颇族节日介绍


1.目脑节。 “目脑纵歌”,景颇语意为“大伙跳舞”。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

2.撤种节和尝新节。 撒种节和尝新节,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梁河。陇等县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举行。

3.新米节。 新米节景颇族有趣的庆丰收节日。每年农历八九月间,当田里稻谷成熟时,家家户户都要欢渡“新米节”。

4.采花节。景颇语称“思鲜鲜”或“吉达”、“宁打”等,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届时,同寨或邻寨的青年男女相约在一起,带着粑粑丝、米饭、鸡蛋等食物,一同上山找一适合玩耍的地方,大家唱歌跳舞,说笑嬉闹,举行打“炀碟”等各种游戏。

5.能仙节。这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

景颇族的特色节日有目瑙节、撒种节和尝新节、新米节、采花节、能仙节。目瑙节“目瑙纵歌”,景颇语意为“大伙跳舞”。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目脑作为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其由来已久,历史上,每逢丰年,出征、凯旋、婚姻嫁娶、敬祭神等重要活动,均要跳“目脑”。

撒种节和尝新节撒种节和尝新节,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梁河、陇等县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举行。

新米节新米节景颇族有趣的庆丰收节日。每年农历八九月间,当田里稻谷成熟时,家家户户都要欢渡“新米节”。

采花节景颇语称“思鲜鲜”或“吉达”、“宁打”等,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届时,同寨或邻寨的青年男女相约在一起,带着粑粑丝、米饭、鸡蛋等食物,一同上山找一适合玩耍的地方,大家唱歌跳舞,说笑嬉闹,举行打“炀碟”等各种游戏。情侣们则谈情说爱、互赠礼物,其余男女老少,则每人出些酒肉等食物,共同煮食。老者唱歌给年轻人听,歌词多为吉利之语。饭后,大家唱歌跳舞,一同玩乐。

晚上青年男女彼此相约,在公房和其它地方唱歌吟调,尽情娱乐,直到深夜。能仙节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这个季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辛劳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这一农闲的好时节,依照传统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举行能仙节。节日里,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的盛装,佩带各种的装饰品,聚集在一起,进行民歌、射击、打弹弓、刀舞等比赛。

节目的一天,各山区景颇族人穿上最美丽的盛装,一早就汇集到目脑(总戈)广场,小伙子们的洁白包头上红穗于鲜艳胆目,妇女们黑丝绒短衫上镶嵌的无数很泡晶亮闪烁,佩戴着彩珠或银质项圈,下围绚丽多彩的羊毛花裙。广场中心高竖目脑柱,高约20米的两块栗木板,右侧木板上画着蕨菜,左侧木板上画的是一个四方形等分成三个三角形的图案,每一个三角形用一种颜色表示。两木柱中间交叉着两把大刀。两旁还有两决高8米左右的木板,上画各种有趣的图案。上方根匾画着喜马拉雅山脉;传说是景颇族的发源池。下方横匾画着农作物和兴旺家有图景。

高台周围的木桩参考资料上挂有直径一米许的八个雄锣,两个大皮鼓以及其他一些乐器,最外层围着篱笆。清晨,目脑典礼开始,给管、大鼓、错锣声鸣,一列盛装的景颇族妇女头顶礼物篮从篱笆右侧门鱼贯进入广场,互相况贺,交涣象征友谊的礼物,互敬米酒,跳舞。舞兴一起。可整整跳两个通民目脑率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领头。老人头上戴着美丽的孔雀羽帽,手中挥舞熠熠闪光的长刀。

景颇族的生活习俗

习俗: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

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材。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

景颇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另立门户,幼子却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

景颇族坦诚好客,一直保留着"吃白饭"的待客习惯。即在日常交往中,无论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来吃饭,并可以不付任何报酬。对于任何一个不相识的人,主人都必须招待饭菜。民间普遍认为: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目瑙纵歌已成为景颇欢庆丰收的歌舞娱乐为一体的民俗节日,节日充分展现了景颇族英勇顽强、刚直豪爽、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事。

无论婚嫁、过节,走亲串戚,景颇族人都要提一只篮子,内装水酒、熟鸡蛋、糯米饭团,民间称"送礼篮",主人接过礼篮后,要向随从的客人一一敬酒,才能自己喝,并清点礼物,然后再把篮子还给客人,以表示礼物如数收到。

景颇族过去最重31、仫佬族:三年一次的“依饭”(欢庆丰收之意)节、春节、走坡(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节日)、牛生日节和后生节。魂观念。他们认为有好坏之分,有的可为人造福,有的则招灾致祸,于是盛行杀牲祭魂的习俗。

景颇族,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1920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潞西市、瑞丽市、盈江、梁河三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在景颇族聚集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陇川县被称为“目瑙纵歌之乡”。 雄狮般勇猛的民族——景颇族 景颇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景颇族素以刻苦耐劳、热情好客、骁勇威猛的民族性格著称。他们有句家喻户晓的成语:“要像狮子一样勇猛。”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征服大自然,用大长刀与恶势力作斗争。历史上,多次顽强抵御外敌侵入,为保卫祖国领土立下了功勋。 景颇族大多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产丰富。除种植旱谷、玉米、水稻外,盛产名贵的红木、楠木和各种竹子,还有橡胶、油桐、咖啡、茶叶、香茅草等经济作物,以及热带、亚热带水果菠萝、菠萝蜜、芒果、芭蕉等。深山老林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地下矿藏也很丰富。 景颇族的口头文学发达,尤其是集诗、歌、舞于一体的创世史诗《勒包斋娃》,包含了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方方面面的认识,深受本民族群众的喜爱,也是祖国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 景颇族(图2)除了长篇叙事诗外,景颇族的其他民歌也十分丰富。山歌分为大声唱的“直么”和小声唱的“直作”。舂米歌即劳动歌,景颇支称为“月鲁”,载瓦支称为“谷阿岗”或“谷统直”,多由一人主唱,一人伴唱,形成合唱。风俗歌中以“腊磨罗统”最富特色。

景颇族的风俗特点

50、独龙族:卡雀哇(独龙语,皇节之意)是独龙人一年中惟一的节日。

景颇族的风俗特点:

1、景颇族服饰习俗

景颇族无论男女都特别崇尚黑色,所以他们的服装颜色基本上,都以黑色或深色系为主。当然景颇族男人也特别喜欢,穿白色对襟圆领上衣。头上会佩戴白色或黑色包头,而且腰际还会佩带腰刀和筒帕。

而景颇族女性的服饰相对来讲,要比男性的服饰更加复杂。她们喜欢穿黑色对襟短上衣,下身穿黑红相间的筒裙,并且无论老少都会绑腿。景颇族女性对银饰品特别在意,每当节庆或结婚时都会佩戴,银项圈、银链子、银耳环、银手镯等。

走路的时候这些银制的首饰,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悦耳声音,很容易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可以说景颇族女性的服饰习俗,在云南地区也都别具一番韵味。很多景颇族少女还会在腰间,佩戴红色或黑色藤圈,而且数量越多越能显现出美感。

2、景颇族建筑习俗

被摆脱如某饮血的时代之后,就开始学会了建造房子的本领。无论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人,还是生活在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其民族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建筑习俗。景颇族由于聚居于云南地区,所以就地取材建房是其一大特色。

竹子、茅草是景颇族先民的主要建筑材料,他们在建造房子的时候一般都会,根据当地的实际地势情况而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见到两层竹楼,与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住房样式不多。都是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或者堆放杂物。

这种建筑习俗在现代中也有所体现,而且景颇族的竹楼或者茅草房,也为人们当做旅游景点反复参观。笔者认为从一个民族的建筑习俗中,其实可以透彻的了解到,这个在岁月长河中的民族的发展历史。

42、乌孜别克族:节、、诺鲁孜节。3、景颇族饮食习俗

由于云南地区盛产水稻,所以景颇族人以大米为主食。他们会将大米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竹筒饭、肉稀饭,都是景颇族人每天的必备食物。由于其族人特别喜欢吃辣味食品,所以他们会经常将一些蔬菜或者肉类,放入很多辣椒之后再食用。

新米节食俗是景颇族的一大特色。每当收获的季节来临时,景颇族人的米仓中被装满新米。他们会将新鲜的稻米煮成香喷喷的米饭,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品味丰收的乐趣。当然,热情好客的景颇族人还会邀请,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共尝新米饭,这种习俗其实就是“新米节”。

正常情况下新米节会在历八月龙日举行,在新米节当天,景颇族人会将新收割的稻米放在“门”旁。然后将打出的稻谷炒干舂成米,将新米和旧米混合在一起煮饭。实际上这种做法的主要寓意,就是旧米未吃完新米又来到。

在煮饭的时候还要在锅盖上摆12-12个稻穗,煮好饭之后人们还会一边吃饭,一边通过唱山歌的方式去歌颂稻谷的来源。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粒粒皆辛苦”,只有珍惜粮食才能丰衣足食。

4、目瑙纵歌节

景颇族目瑙纵歌节非常有特色,按照汉族解释就是跳舞。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都会举办“目瑙纵歌节”,正常情况下这个节日的时间2-6天不等。之所以被称为“目瑙纵歌节”,主要原因就是在举办这个节日时,会在场地树立四根目瑙柱。

而且每一根柱子上面,都绘有极富象征意义的各式图案,而且还会交叉两把长刀和宝剑。在“目瑙纵歌节”开始之后,景颇族人会纵情跳着“目瑙”舞。笔者认为这种舞蹈其实也源于,景颇族先民时期的祭祀活动。

“目瑙纵歌节”在解放之前,一直都是景颇族富人的游戏。老根本没有机会参加这种隆重的节日,但是在解放之后由于实行了民族平等政策。所以景颇族内部再也没有等级之分,每一个紧迫族人都可以参加“目瑙纵歌节”。

景颇族历史沿袭

1、隋唐时期由高原向南迁徙

景颇族先民最早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区,大约在7-9世纪出现了及大规模的迁徙。景颇族先民沿着横断山脉不断南迁,并最终受到了唐朝统治者的关注。“寻传蛮”、“高黎贡人”就是唐朝人,对当时景颇族的称呼。

“寻传蛮”中的“蛮”字,可以看出景颇族在唐朝时期,就已经迁入了澜沧江至金沙江沿岸。所以唐朝统治者才会将景颇族,正式划入族群中。这样不利于管理,而且也可以使景颇族更具辨识度。

2、明朝时期大量西迁

大约在公元15-16世纪,景颇族先民由于受到侵害,所以不得不由东向西大规模迁徙,而此时正处于大明王朝统治时期。尤其是在16世纪后其,大量景颇族先民迁往德宏地区,并与当地少数民族及汉族杂居。

实际上早在元朝时期中心,景颇族就曾有过迁徙行为,到了明朝乃至清朝时期,基本上完成了向云南迁徙的过程。景颇族先民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其族名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发生变化。笔者认为这种变化也可以证实,景颇族的历史发展与变革。

从唐朝时期的“寻传蛮”、“高黎贡人”,开始逐渐转变为“峨昌”、“遮些”、“野人”等,这些景颇族自称或他族对景颇族的称呼,时至建国之后才统一为“景颇族”。至此景颇族人开始了新生活,景颇族也进入了历史新篇章。

3、景颇族分支

按照景颇族历史发展规律来看,这个民族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因为很多客观因素形成了很多单一部落。久而久之这些部落就变成了景颇族的分支,目前可以考证的主要有部落或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

这五个景颇族支系都属于同一民族,而且不同支系也都相互杂居,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景颇族不同支系都使用景颇语,当然境外景颇族支系使用缅语。文字方面主要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但并不是特别成熟的文字“拼音文字”。

4、“持弓挟矢”的景颇族

“持弓挟矢”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指的是用弓箭捕获猎物,这说明景颇族先民以狩猎为生。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生存方式,主要是因为景颇族先民的特殊聚居地。在几千年以前景颇族先民就聚集于康藏高原南部,这个区域有很多原始森林。

实际上景颇族人将他们生活的地方,用景颇语称为“木转省腊崩”。翻译成现代汉语可意为“天然平顶山”的山区,在汉代这里隶属于永昌郡,到了唐朝时期则属南诏政权。在这个地区中生活的景颇族先民,被当时其他民族称作“寻传蛮”。

景颇族的特殊节日是什么

景颇族的特殊节日是目瑙纵歌。

目瑙纵歌是景颇族最盛大、最隆重的民16、哈萨克族:节、、诺鲁孜节。族节日。“目瑙纵歌”是景颇语,意为“大家一起跳舞”。在德宏,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景颇族的村村寨寨都要举办目瑙纵歌。

景颇族的礼节习俗

景颇族热情好客,客人进家,无论认识与否,主人都会招待食宿。景颇族喜欢喝烧酒和自制的水酒。景颇人喝酒十分注重礼节,主人递上酒筒,客人要用双手托住酒筒的底部,不能只用一只手抓住酒筒的上部。

饮酒时,不能抬着酒筒喝,只能用酒筒盖盛酒喝。出门时筒帕里常常背着一个竹制的小酒筒,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过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大家共饮一杯酒时,每个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再转给别人,如有老人在场,当让老人先喝。

景颇族老人喜好嚼烟,他们把草傣历的月序比公历晚三个月,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的四月,泼水节在公历的四月中旬。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烟和适量的熟石灰膏、干芦子放入口中咀嚼,有提神、醒脑、防龋固齿的功效,见面时会互递烟盒,表示友好、尊重和礼貌。

景颇族有哪些节日?景颇族节日介绍

10、满族: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

景颇族的神仙节 能节是景颇族青年男女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的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二月十日举行。这个季节是春回大地,万物生长的季节。根据传统,辛苦工作了一年的青年男女会利用这个农闲的好季节,在靠近山川的平坦地方举行一次神仙节。节日期间,青年男女穿上节日服装和各种装饰品,聚在一起参加民歌、射击、弹弓、刀舞等比赛。

景颇族目脑歌会 脑歌节:这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景颇族的支系叫“目脑”。在佤族、鳄龙、齐乐等支系中,他们被称为“宗哥”。现在统称为“目瑙纵歌”,原意是“跳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一般持续2-6天,双日而非单日。

举行庆典时,首先要选择一个好的吉祥之地作为场地。四根木柱立在场地。每根柱子上都绘有精美的象征图案,中间交叉着两把长刀和宝剑。木柱附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这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近有两个演奏音乐的高台。钟、鼓等各种乐器悬挂在高台周围的木桩上。 以木柱为中心的竹片等。各民族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围成一个圆圈,在“那爽”的带领下,随着铿锵的鼓点和雄壮的音乐翩翩起舞。据说很久以前,只有太阳的孩子才能跳目脑舞。太阳举行了盛大的“木脑”庆典,邀请地球上的鸟儿参加。

当鸟儿学完“木脑”舞回到地上跳舞时,被景颇族的祖先看到了。他们都一起观看和学习跳“目瑙”舞,这已成为一个的盛大庆祝活动。旧的“木脑松”主要由山官和有财力的人主持。这个节日是为了庆祝农业丰收和。董莎还受邀主持和组织了景颇史诗的演唱和杀牛杀鸡祭。 1980年后,中断了20多年的艺术节重新恢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原有的读和祭的内容和程序都被抛弃了,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

民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因为按照景颇族的历史规定来看,只有太阳的子女才会跳“目瑙舞”。相传太阳王在举行“目瑙”庆典的时候,曾邀请鸟类前去参加这次省会。其中就有被景颇族视为神鸟的孔雀,当孔雀翩翩起舞时被景颇族先人看见了,于是“目瑙舞”从古景颇族一年一度的节目。景颇语"目脑"又叫"纵歌"是"大伙儿跳舞"的意思。庆祝胜利,五谷丰收,迎接贵宾,纪念重要节日或嫁娶喜事,亲人聚会时都要举行目脑。盛大的目脑一般都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天,取双目,忌单日起迄。代一直流传至今。

汉族的传统节日举例: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腊八节、七夕节等。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举例: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

民族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并要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或祭祀仪式的日子。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55个少数民族和汉族是一家,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

傣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12、瑶族: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盘王是瑶族的始祖、民族英雄)、达努节(达努,瑶语意为不要忘记,是敬奉始祖密洛陀的节日),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

傣族泼水节,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都有什么风俗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地的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

扩展资料

泼水节历时三日:

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等各种活动。

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参考资料来源: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

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

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一天是迎新。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

扩展资料: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妇女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

她们的服装以黑色、红色基调为主,贴身的短褂长及上腰部,领口用细银泡拼成上下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装饰长达五、六米的绣花腰带,头戴尖顶“鸡枞”斗笠帽,帽沿上翘。

“花腰傣”独具魅力的头饰、服饰,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着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征,证明了两者之间的一脉相承。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泼水节,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

傣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景颇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州,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景颇族聚居最多、最集中的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背靠大山坐拥万亩森林的景颇族,“持弓挟矢”在深林中狩猎,也是一幅令世人羡艳的生活场景。但是身在其中的景颇族先民,却并没有闲情逸致去游山赏景。他们“持弓挟矢”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填饱肚子。地方,是德宏州陇川县,因此陇川县被世人称为“目瑙纵歌之乡”。

傣族的传统节日是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地的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意为新年)。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 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类别,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活动流程: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各种活动。

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第三天是元旦,叫“麦帕雅晚玛”人们习惯把这一天视为“日子来临”;第四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敬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景颇族的特殊节日是什么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瑙纵歌已成为景颇欢庆丰收的歌舞娱乐为一体的民俗节日,节日充分展现了景颇族英勇顽强、刚直豪爽、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景颇族的特殊节日是目瑙纵歌。

目瑙纵歌是景颇族最盛大、最隆重的民族节日。“目瑙纵歌”是景颇语,意为“大家一起跳舞”。在德宏,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景颇族的村村寨寨都要举办目瑙纵歌。

景颇族的礼节习俗

景颇族热情好客,客人进家,无论认识与否,主人都会招待食宿。景颇族喜欢喝烧酒和自制的水酒。景颇人喝酒十分注重礼节,主人递上酒筒,客人要用双手托住酒筒的底部,不能只用一只手抓住酒筒的上部37、锡伯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饮酒时,不能抬着酒筒喝,只能用酒筒盖盛酒喝。出门时筒帕里常常背着一个竹制的小酒筒,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过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再喝。大家共饮一杯酒时,每个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再转给别人,如有老人在场,当让老人先喝。

景颇族老人喜好嚼烟,他们把草烟和适量的熟石灰膏、干芦子放入口中咀嚼,有提神、醒脑、防龋固齿的功效,见面时会互递烟盒,表示友好、尊重和礼貌。

云南的泼水节是哪一天

泼水节的历史渊源

云南的泼水节是在傣历六月中旬举行。

柬埔寨、泰国、、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类别,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泼水节源于印度,随着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而妇女们则各挑一担清水为佛像洗尘,求佛灵保佑。"浴佛"完毕,人们就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

整个节日期间,除有赛龙船、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有斗鸡、放气球、游园联欢、物资交流等新的活动。云南民族村的傣族、38、阿昌族: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会街节等。佤族男女也身穿盛装与游客一起欢度泼水节。

以上内容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b19126499425@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