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学习方法 >

环评报名中止什么意思啊 环评报名怎么找单位

环评后评价管理办法?

是指在环境影响评价后,对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管理的一种制度。下面是具体的内容:

环评报名中止什么意思啊 环评报名怎么找单位环评报名中止什么意思啊 环评报名怎么找单位


环评报名中止什么意思啊 环评报名怎么找单位



1.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要求的监测方案进行环境监测和数据收集。


2. 项目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对项目实施过程和成果进行汇报。


3. 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开展对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4.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应当在项目实施后12个月内,对环境影响进行初步评价。


5.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应当在项目实施后3年内,对环境影响进行终止性评价。


6. 监管部门应当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监测数据和评价结果进行监督和管理。


7. 项目单位应当按照评价结果及时调整项目实施方案和措施,保证环境影响处于可控范围内。


总之,环评后评价管理办法的实施,有利于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保障环境和的健康。

条 为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根据《中华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在通过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且稳定运行一定时期后,对其实际产生的环境影响以及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风险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和验证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者改进措施,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方法与制度。

  第三条 下列建设项目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情形的,应当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

  (一)水利、水电、采掘、港口、行业中实际环境影响程度和范围较大,且主要环境影响在项目建成运行一定时期后逐步显现的建设项目,以及其他行业中穿越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

  (二)冶金、石化和化工行业中有重大环境风险,建设地点敏感,且持续排放重金属或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三)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为应当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其他建设项目。

  第四条 环境影响后评价应当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全面反映建设项目的实际环境影响,客观评估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

  第五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管理,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

  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规范,指导跨行政区域、跨流域和重大敏感项目的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

  第六条 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负责组织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编制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并对环境影响后评价结论负责。

  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委托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工程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和相关评估机构等编制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原则上不得承担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的编制工作。

  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报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并接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七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设项目过程回顾。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环境监测情况,以及公众意见收集调查情况等;

  (二)建设项目工程评价。包括项目地点、规模、生产工艺或者运行调度方式,环境污染或者生态影响的来源、影响方式、程度和范围等; 

  (三)区域环境变化评价。包括建设项目周围区域环境敏感目标变化、污染源或者其他影响源变化、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等;

  (四)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评估。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规定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风险防范措施是否适用、有效,能否达到或者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等;

  (五)环境影响预测验证。包括主要环境要素的预测影响与实际影响异,原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和结论有无重大漏项或者明显错误,持久性、累积性和不确定性环境影响的表现等;

  (六)环境保护补救方案和改进措施;

  (七)环境影响后评价结论。

  第八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应当在建设项目正式投入生产或者运营后三至五年内开展。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也可以根据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和环境要素变化特征,确定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时限。

  第九条 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对单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也可以对在同一行政区域、流域内存在叠加、累积环境影响的多个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

  第十条 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完成环境影响后评价后,应当依法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接受监督。

  第十一条 对未按规定要求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或者不落实补救方案、改进措施的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向公开。

  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依据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提出改进要求,并将其作为后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依据。

  第十三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其性质、规模、地点、工艺或者环境保护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依照《中华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执行,不适用本办法。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1、是必要的。
2、因为只有在环评项目实施后进行评价,才能了解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评价管理办法不仅可以对环评过程进行监管,还可以为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公正性提供价值。
3、是环评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应该切实发挥监管和促进作用,还需要制定完善标准和流程,建立有效的信息公示和参与机制,不断提高评价水平和透明度,以维护公众利益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评后评价管理办法?

是指在环境影响评价后,对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管理的一种制度。下面是具体的内容:


1.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要求的监测方案进行环境监测和数据收集。


2. 项目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对项目实施过程和成果进行汇报。


3. 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开展对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4.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应当在项目实施后12个月内,对环境影响进行初步评价。


5.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应当在项目实施后3年内,对环境影响进行终止性评价。


6. 监管部门应当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监测数据和评价结果进行监督和管理。


7. 项目单位应当按照评价结果及时调整项目实施方案和措施,保证环境影响处于可控范围内。


总之,环评后评价管理办法的实施,有利于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保障环境和的健康。

条 为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根据《中华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在通过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且稳定运行一定时期后,对其实际产生的环境影响以及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风险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和验证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者改进措施,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方法与制度。

  第三条 下列建设项目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情形的,应当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

  (一)水利、水电、采掘、港口、行业中实际环境影响程度和范围较大,且主要环境影响在项目建成运行一定时期后逐步显现的建设项目,以及其他行业中穿越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

  (二)冶金、石化和化工行业中有重大环境风险,建设地点敏感,且持续排放重金属或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三)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为应当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其他建设项目。

  第四条 环境影响后评价应当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全面反映建设项目的实际环境影响,客观评估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

  第五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管理,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

  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规范,指导跨行政区域、跨流域和重大敏感项目的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

  第六条 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负责组织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编制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并对环境影响后评价结论负责。

  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委托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工程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和相关评估机构等编制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原则上不得承担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的编制工作。

  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报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并接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七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设项目过程回顾。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环境监测情况,以及公众意见收集调查情况等;

  (二)建设项目工程评价。包括项目地点、规模、生产工艺或者运行调度方式,环境污染或者生态影响的来源、影响方式、程度和范围等; 

  (三)区域环境变化评价。包括建设项目周围区域环境敏感目标变化、污染源或者其他影响源变化、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等;

  (四)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评估。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规定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风险防范措施是否适用、有效,能否达到或者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等;

  (五)环境影响预测验证。包括主要环境要素的预测影响与实际影响异,原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和结论有无重大漏项或者明显错误,持久性、累积性和不确定性环境影响的表现等;

  (六)环境保护补救方案和改进措施;

  (七)环境影响后评价结论。

  第八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应当在建设项目正式投入生产或者运营后三至五年内开展。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也可以根据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和环境要素变化特征,确定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时限。

  第九条 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对单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也可以对在同一行政区域、流域内存在叠加、累积环境影响的多个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

  第十条 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完成环境影响后评价后,应当依法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接受监督。

  第十一条 对未按规定要求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或者不落实补救方案、改进措施的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向公开。

  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依据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提出改进要求,并将其作为后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依据。

  第十三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其性质、规模、地点、工艺或者环境保护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依照《中华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执行,不适用本办法。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1、是必要的。
2、因为只有在环评项目实施后进行评价,才能了解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评价管理办法不仅可以对环评过程进行监管,还可以为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公正性提供价值。
3、是环评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应该切实发挥监管和促进作用,还需要制定完善标准和流程,建立有效的信息公示和参与机制,不断提高评价水平和透明度,以维护公众利益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评后评价管理办法?

是指在环境影响评价后,对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管理的一种制度。下面是具体的内容:


1.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要求的监测方案进行环境监测和数据收集。


2. 项目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对项目实施过程和成果进行汇报。


3. 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开展对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4.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应当在项目实施后12个月内,对环境影响进行初步评价。


5.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应当在项目实施后3年内,对环境影响进行终止性评价。


6. 监管部门应当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监测数据和评价结果进行监督和管理。


7. 项目单位应当按照评价结果及时调整项目实施方案和措施,保证环境影响处于可控范围内。


总之,环评后评价管理办法的实施,有利于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保障环境和的健康。

条 为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根据《中华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在通过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且稳定运行一定时期后,对其实际产生的环境影响以及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风险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和验证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者改进措施,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方法与制度。

  第三条 下列建设项目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情形的,应当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

  (一)水利、水电、采掘、港口、行业中实际环境影响程度和范围较大,且主要环境影响在项目建成运行一定时期后逐步显现的建设项目,以及其他行业中穿越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

  (二)冶金、石化和化工行业中有重大环境风险,建设地点敏感,且持续排放重金属或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三)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为应当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其他建设项目。

  第四条 环境影响后评价应当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全面反映建设项目的实际环境影响,客观评估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

  第五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管理,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

  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规范,指导跨行政区域、跨流域和重大敏感项目的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

  第六条 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负责组织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编制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并对环境影响后评价结论负责。

  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委托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工程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和相关评估机构等编制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原则上不得承担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的编制工作。

  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报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并接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七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设项目过程回顾。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环境监测情况,以及公众意见收集调查情况等;

  (二)建设项目工程评价。包括项目地点、规模、生产工艺或者运行调度方式,环境污染或者生态影响的来源、影响方式、程度和范围等; 

  (三)区域环境变化评价。包括建设项目周围区域环境敏感目标变化、污染源或者其他影响源变化、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等;

  (四)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评估。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规定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风险防范措施是否适用、有效,能否达到或者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等;

  (五)环境影响预测验证。包括主要环境要素的预测影响与实际影响异,原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和结论有无重大漏项或者明显错误,持久性、累积性和不确定性环境影响的表现等;

  (六)环境保护补救方案和改进措施;

  (七)环境影响后评价结论。

  第八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应当在建设项目正式投入生产或者运营后三至五年内开展。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也可以根据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和环境要素变化特征,确定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时限。

  第九条 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对单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也可以对在同一行政区域、流域内存在叠加、累积环境影响的多个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

  第十条 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完成环境影响后评价后,应当依法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接受监督。

  第十一条 对未按规定要求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或者不落实补救方案、改进措施的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向公开。

  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依据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提出改进要求,并将其作为后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依据。

  第十三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其性质、规模、地点、工艺或者环境保护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依照《中华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执行,不适用本办法。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1、是必要的。
2、因为只有在环评项目实施后进行评价,才能了解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评价管理办法不仅可以对环评过程进行监管,还可以为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公正性提供价值。
3、是环评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应该切实发挥监管和促进作用,还需要制定完善标准和流程,建立有效的信息公示和参与机制,不断提高评价水平和透明度,以维护公众利益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评后评价管理办法?

是指在环境影响评价后,对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管理的一种制度。下面是具体的内容:


1.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要求的监测方案进行环境监测和数据收集。


2. 项目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对项目实施过程和成果进行汇报。


3. 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开展对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4.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应当在项目实施后12个月内,对环境影响进行初步评价。


5.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应当在项目实施后3年内,对环境影响进行终止性评价。


6. 监管部门应当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监测数据和评价结果进行监督和管理。


7. 项目单位应当按照评价结果及时调整项目实施方案和措施,保证环境影响处于可控范围内。


总之,环评后评价管理办法的实施,有利于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保障环境和的健康。

条 为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根据《中华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在通过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且稳定运行一定时期后,对其实际产生的环境影响以及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风险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和验证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者改进措施,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方法与制度。

  第三条 下列建设项目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情形的,应当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

  (一)水利、水电、采掘、港口、行业中实际环境影响程度和范围较大,且主要环境影响在项目建成运行一定时期后逐步显现的建设项目,以及其他行业中穿越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

  (二)冶金、石化和化工行业中有重大环境风险,建设地点敏感,且持续排放重金属或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三)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为应当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其他建设项目。

  第四条 环境影响后评价应当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全面反映建设项目的实际环境影响,客观评估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

  第五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管理,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

  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规范,指导跨行政区域、跨流域和重大敏感项目的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

  第六条 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负责组织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编制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并对环境影响后评价结论负责。

  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委托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工程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和相关评估机构等编制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原则上不得承担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的编制工作。

  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报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并接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七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设项目过程回顾。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环境监测情况,以及公众意见收集调查情况等;

  (二)建设项目工程评价。包括项目地点、规模、生产工艺或者运行调度方式,环境污染或者生态影响的来源、影响方式、程度和范围等; 

  (三)区域环境变化评价。包括建设项目周围区域环境敏感目标变化、污染源或者其他影响源变化、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等;

  (四)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评估。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规定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风险防范措施是否适用、有效,能否达到或者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等;

  (五)环境影响预测验证。包括主要环境要素的预测影响与实际影响异,原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和结论有无重大漏项或者明显错误,持久性、累积性和不确定性环境影响的表现等;

  (六)环境保护补救方案和改进措施;

  (七)环境影响后评价结论。

  第八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应当在建设项目正式投入生产或者运营后三至五年内开展。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也可以根据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和环境要素变化特征,确定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时限。

  第九条 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对单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也可以对在同一行政区域、流域内存在叠加、累积环境影响的多个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

  第十条 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完成环境影响后评价后,应当依法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接受监督。

  第十一条 对未按规定要求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或者不落实补救方案、改进措施的建设单位或者生产经营单位,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向公开。

  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依据环境影响后评价文件,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提出改进要求,并将其作为后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依据。

  第十三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其性质、规模、地点、工艺或者环境保护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依照《中华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执行,不适用本办法。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1、是必要的。
2、因为只有在环评项目实施后进行评价,才能了解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评价管理办法不仅可以对环评过程进行监管,还可以为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公正性提供价值。
3、是环评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应该切实发挥监管和促进作用,还需要制定完善标准和流程,建立有效的信息公示和参与机制,不断提高评价水平和透明度,以维护公众利益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b19126499425@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