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职院校创新协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

高职大学生如何成为式现代化建设参与者贡献者

高职大学生如何成为式现代化建设参与者贡献者学习、实践、创新,积极响应。

高职院校创新协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高职院校创新协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


高职院校创新协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


1、学习专业知识:作为一名高职大学生,首先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为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2、建设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大提高,大都在98%左右。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发布的《2010大学生就业报告》称:全国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已经不低于非“211”本科院校(87.4%),高于非院校(84.3%)。陕甘宁青区域体,居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全国榜首(88.1%)。据相关统计,近3年陕西所有、省级建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全部达到95%以上。积极参与实践: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了解发展现状和需求,积累经验和人脉资源,为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实践支持。

3、关注政策:关注政策和发展战略,了解发展需求和重点领域,积极响应,为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4、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技术应用,为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创新支持

5、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为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可以积极参与各类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了解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的科技和文化知识,为和的现代化进程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要注重与接轨,了解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趋势(一)优化运行机制,构建学生工作新模式,积极参与合作和交流,为在舞台上的发展和崛起做出贡献。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必要性的“三维度”视角 创新创业教育1考试

信息素养的养成需要一定二、性高职院校建设的优势的培训和实践过程,还需要高职院校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协作及政策支持。

摘 要:从的视角,分析了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创业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和谐的构建;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助于改变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必要性;三维度

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论文

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论文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改革需要大量信息化教学资源支撑,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低,诸如教师对新技术的敏感度不高、对教改项目重视不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信息素养水平异大等。从构建有效的模型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营造环境、科研成果转化为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有效对策。

: 创业创新教育;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困境与对策

为适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明确了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这是实现高职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创新或者创业的有效途径。《意见》提出各高校要加快优质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设立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有地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多形式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需要担当知识和信息的组织者与创造者,但相当多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不足,相应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难以胜任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需要。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信息素养的需求分析

(一)一线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能力

现阶段教学资源的建设,主要是依托高职院校与教学资源开发企业,需要校方总体协调、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所需经费庞大,且耗时较长,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资源的产出量和时效性。为普及信息化教学常态应用,需要提升一线教师的信息素养,激发一线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使其成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骨干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熟练掌握和应用信息化手段,可以使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内容形式新颖、寓意丰富引人思考,教学过程也更清晰,教学效果更好,从而使高职院校教师满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信息素养”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保罗泽考斯基在给联邦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杨红孺认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就是指其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检索、分析、利用、传播、评价乃至创新的素质与修养;大部分教师虽能对信息与网络保持敏感,却不能积极主动地将其转化为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中。高海燕认为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往往更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信息技术与教研的结合点,针对性的培训可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极大地推动教学活动的创新。陆亚丽提出教师只有应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扩大和丰富教学资源内容,并应用教学多媒体精心设计及制作精美的视频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软件,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深刻、清晰及高效,进而促进教学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模式

需要教学资源支撑各高职院校要想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及小班化教学,促使教师自如地根据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把自己的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就必须针对不同类型和水平的学生开展异化分级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教学活动是一个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教学信息的过程,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以往表达抽象、理性逻辑知识的常用的单纯文本形式,代之以更加直观、感性的图形、动画、视频等,通过图解的方式探索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也可以实现大容量教学信息的快速传播。

二、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现实困境

(一)教师对新信息和技术的敏感度总体不高,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新引进高层次人才无力在科研和教学改革间寻找平衡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承担的两大职能,目前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和教师都认识到教学科研互动的重要意义,但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学科研两张皮的`问题。各高职院校都引进了不少具备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他们非常注重科研,但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不适应,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此外,新进青年博士教师所上的课程,很多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不一致,导致他们在工作中不能做到教研相长,常常游离于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改革的热潮之外,参与教学改革项目的积极性不高。

(三)高职院校各职能部门对教师信息素养的监督和考核是个空白点

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但高职院校在教师教学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培训与应用考核方面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人事、教务、信息中心、教师培训等多个职能部门都与此有关,但都没完全落到实处,教师信息素养相关工作在很多方面还是个空白。

(四)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异大,需要区别处理

高职院校教师因个性特点不同,有些人对信息技术很感兴趣也很容易掌握,有些人即使是理工科专业的中青年教师也对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相当抵触,故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异很大,为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不宜采取统一的模式。如果代之以定位分流、分类分层的方法,由教师认真领会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精神进行自我评价,拟定其信2. 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息素养的提升,既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又可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个性,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五)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没有充分考虑系统性和全面性

高校信息素养培训重智轻情的失衡倾向一直存在,忽视对教师情感的功能及发生机制的介入。在信息化教学中,任何教师都会感受到知识储备和技能的不足,从而陷入焦虑、怀疑等消极情绪中。因此信息素养培训绝不只是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而且应该侧重增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情感适应,侧重与自身专业的整合、信息构建的能力乃至新形势下师生关系等方面内容。

三、高职院校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一)选择对高职院校不同类型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编制特征编码、形成有效的模型评价体系

1.多方面考察教师信息素养达到的程度。教师的信息素养多数停留在基础层面(如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中高端信息化教学技能滞后(如利用PPT图形功能自制动画课件、使用小型DV自制视频教学资源、使用电子手写板手绘课件、VideoScribe手绘动画制作工具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欠缺自觉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意识。考察教师是否具备较高信息素养可从其是否对信息有内在需求、主动知觉和获取信息,是否了解先进的信息理论和信息技术,是否擅长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创新和生成新信息等方面来判断。

2.选取指标,构建模型评价体系,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水平及发展潜力作出客观评价。根据职业教育教师“双师型”的路线,从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刻性和实效性出发,将教学资源数字化,并通过信息重组,共享优质信息资源。教师大多认为需要安排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培训,但是只有少数教师将所学内容应用到了教学实践,培训效果不明显甚至流于形式,甚至有少数青年教师对此有抵触情绪,因此要基于信息化职业实践技能、信息化职业技术知识等因素构建模型评价体系。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水平及发展潜力有个客观评价,鼓励教师之间进行帮扶和带动。

(二)模型评价体系的应用

1.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教师选拔。由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需要更高的信息素养和更多的网络教学实践经验,而模型指标可以体现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的教学能力特征和岗位胜任程度,反映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取得成功的内外因素,从而更好地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进行指导和选拔。不符合要求的教师可以参加有针对性的培训。

2.信息化教学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实训教学由于资源及安全方面的限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虚拟环境、模拟作、同步异步消息机制、数据分析指导和纠正实践问题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提供了解决的办法。基于信息素养的胜任力模型,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要求,为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确定了目标,其基础、扩展、融合、贯通四个层级的划分提供了教师判断自己的信息素养水平的依据。以此为基础进行高职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训是“十三五”期间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三)政策支持

1.跟踪培训效果,完善实践及考核激励办法。信息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合适对路的培训,更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提高。学校人事部门制定培训,出台职称、考核等方向性激励措施;教务部门推动教师把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及信息能力融会贯通到课堂教学中,组织参加各类大赛,激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热情;教育技术部门提供相关支持与服务。

2.为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环境。高职院校职能管理部门做好信息环境和平台的完善工作,是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基本保障,同时教育技术部门还要和专业教师进行项目合作,不断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及提升信息素养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使教师的信息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探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信息化教学资源之路。如果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如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综合性实验素材),作为高职院校评定职称的一项指标,可以调动广大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积极性,以形成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使高职教师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适合的一、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创新创业人才。

[1]梁云真,蒋玲,赵呈领,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以W市5所职业院校为样本[J].电化教育研究,2016(4):107-112.

[2]左明章,卢强,雷励华.困惑与突破:区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2016(5):104-111.

[3]陆亚丽,张艳.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J].教育理论实践,2015(22):38-40.

[4]颜正恕.高校教师慕课教学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6):104-111

[5]高海燕.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2015(1):113-115.

;

技能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现状?

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3]李文英,王景坤.澳大利亚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析.比较教育研究,2010,10.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但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缺乏与开展创业教育密切相关的资源库建设,导致高职创业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方法、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制约。开发适合高职创业教育特点的资源库已成为加强和推广高职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校园文化是教书育人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相对与高职院校来说也是构成学校本身特色和优势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要对本校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及定位,构建出体现自己办学特色和优势的校园文化,技能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必须以职业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着重体现高职院校的突出技能培养的办学理念,立足需求,营造充满活力的技能型培养氛围。技能型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深化发展的重要目标,校园文化的定位及建设也应该围绕技能型高职院校的特点来开展,技能型高职院校应在注重培养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能、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满足现代中各类生产、建设、服务的工作岗位的就业需求,要实现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则应在教学过程中建设与本科院校有区别的校园文化大环境,要结合技能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营造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技能型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技能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应该是以的“”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为思想主导,培养学生技能素养为主体,创造积极的创新氛围,以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为目标,以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校园活动、乐观积极的人文精神,形成团结奋进的校园文化精神,促进技能型高职院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发展建言献策

高职院校发展建言献策

当前,高职教育正在发展的关键阶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本文将就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以期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1. 加强与市场行业之间的联系,深入了解的市场动态,为学生提供的知识和技能。

2. 推行“双师型”教学模式,即在传统教师的基础上,加入实践性导师,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开展相关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与发达的高职教育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相对较弱,教师素质和专业能力距离市场需求还有一定的距。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具体措施如下:

1. 加强外部人才引进,特别是具有长期从业经历的教学导师,提高教学适用性和教学实效性;

2. 设立补助基金,对教师提供奖励和补助,鼓励教师留任;

3. 优化教师职称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增强教师职业发展动力。

三、推进高职教育化进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应该更加开放和化,扩大交流与合作。实践发现,通过化发展,可以促进高职人才培养、提升学校的声誉、创造更多的合作与发展机会,对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积极与国外高职院校开展合作,推进教育交流,加强相互访问与互派教师;

2. 鼓励教师出国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培训等,提高教师化素养和专业能力;

3. 开创海外教学与实践基地,为学生拓展视野和全球交流提供平台。

四、加当前高职教育正处于由规模发展向丰富内涵转变的重要阶段,构建与职业需求有效接轨的课程体系,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高职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课程改革理念、目标、内容(包括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模式与课程评估、教材及课程实施条件)、课程改革的组织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进行,以确保职业教育课程诸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育,是企业眼中的教育,因为反映着企业的需求;是企业手中的教育,因为需要企业的参与;是企业心中的教育,因为企业的满意程度是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着专业结构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不对接等现象,本文就是要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通过高职课程的改革,有效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增强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强学科建设

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应该紧跟市场需求,加强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满足有效的人才需求。具体措施如下:

1. 加强与企业间合作,开展专业项目合作,保持学科前沿;

3. 提高文化与媒体传播类相关专业课程质量,较好且系统地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五、建立多元化发展的文化环境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有良好氛围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学会接受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从而更好地适应的多元化发展。

1.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建立完善的文化体系,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文化资源;

2. 建立各种类型的文体活动组织,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提高教师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传授经验,以提高随着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教师必须不断接受新技术、拓展知识领域,直接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这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不同途径,主动接受培训。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培训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教育技术部门已经制作了大量教程供教师随时点击观看;甚至淘宝等平台也有商家提供教师的在线辅导,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咨询。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和环境,教师之间可以更方便自如地交流和共同发展。然而目前多数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有限,难以自如地利用这些平台,对自主学习视频教程和作说明不适应和缺乏耐心,因而难以促进自身的专业能力发展。不少教师还不适应信息化教学的新形势,对新信息和技术的敏感度过低,甚至有一些教师对此有抵触情绪,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处在基本的认知阶段,导致教学质量提升十分有限,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质量。

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该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化交流、学科建设、文化环境等方面加强对教育发展和创新,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以开放、创新的态度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带动高职教育的发展,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高职院校如何转型?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不太可能大幅关停,而是面临着经营困难和发展难题。其总体出路如下:

一、完善办学理念,提升品牌形象

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应从办学理念、办学观念上进行转变,提升品牌意识,把本院校外观、学术文化氛围、学习实践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投入作为重点考虑问题,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同时注重拓展民间合作模式,使学校建立起有实质性、广覆盖三、校建设对推进高职院校的重要作用性的办学力,从而提升自身民众知名度和受信度。

二、新型化师资培养

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应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养,采取“非常规”手段来培养新型人才,而不是靠着本科毕业生和老师的,要把行业的知识和行业的技能运用到课堂教学上,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自学的能力,拓宽学科视野,以提升本领域的价值和专业实力。

三、严格精神励志教育

精神励志教育要求十分重视,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求师生进行认真参与,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勇于探索,正权正规起来,落实学习成绩考核,激发学生进取心,以提升自身素质。

四、积极创新技术

科学技术是办学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应注重推动技术创新,把的办学理念和科技融入课堂,同时制定适当的奖励政策,以激发教师的科研创新热情,并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增强自身的科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探析性高职院校建设对推进陕西高职教育发展的作用

4.1 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新创造要求的动力。有了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探析性高职院校建设对推进陕西高职教育发展的作用

论文 :性高职院校优势高等职业和作用

论文 摘要 :陕西高职院校建设的优势在于,以开放办学、校企合作为主要特征,通过不断深入工学结合,加大“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陕西高职教育的改革与起到了和作用。

一、全国及陕西高职教育发展和院校建设概况

近10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09年,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达128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7%,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2006年,启动了建设100所性高职学院,“十一五”期间,财政将至少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并给予优先安排招生录取批次、单独招生等政策支持。2006年评了28所,2007年评了42所,2008年评了30所。陕西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名列其中。陕西省于2008年开始建设省级性高等职业院校。目前有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西安电力高等专校等9所。2010年,启动全国新增100所骨干高职学院建设,全国高职教育将形成以院校为,骨干高职学院为带动,省级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性高职院校建设更加注重高职教育内涵的发展与创新,强调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实施。也就是说,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是骨干院校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它反映着学校的管理层设计思想,体现着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也从一定程度上指出了阻碍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症结所在。在“2009产学研合作教育峰会”上,一致通过了“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办学、合作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以改革创新、合作共建、凸显特色、提高质量为发展思路。以上4个“合作”是高职学院今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努力方向。

1.以开放办学、校企合作为主要特征,实现了高职教育的理念革新。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就是要力求让能深度介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过程的参与、企业文化的渗透等合作工作,使学校与企业的关系紧密、互为依存。

院校在开放办学、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方面为各高职院校做出了很好的榜样。省级院校的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及需求变化,及时改革和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该院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和开门办学,探索出以“工学五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项目导向、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符合各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把教鞭指向生产一线,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此外,该院通过组建交通物流职教等多种途径,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先后建立了150多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实现了学校培养和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以来依托行业办学,校企深度合作特点突出。学院与长期合作的20多家企业组建了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理念同新、目标同趋、任务同驱、资源同享、创新同步、质量同兴、和谐发展。学院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以“四接轨”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接轨、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接轨、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接轨、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接轨”。学院利用地处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和行业背景优势,积极创新“市企共建、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与用人企业密切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共同考评教学质量,促进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坚持工学结合,增强了学生创业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应重视互动交流,无论是共享型资源库建设,还是校本特色资源库的建设,都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既是资源库的使用者,同时也是资源库建设的参与者。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形成能够为更多学生所共享的信息资源。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根据学校自身或专业的行业背景和需求的不同,工学结合的具体方式有“订单培养”、“顶岗实习”、“项目驱动”、“工学交替”、“校企融合”等等。

为了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规定各专业实践性教学要占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学生还要有最少半年的时间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毕业生除具备外,还至少要有1-2个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院内也开设了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等多项行业技能鉴定培训站,满足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此外,该院还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与用人单位分工实施的办法,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产学合作”、“订单培养”等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使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80%。

3.通过“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一是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二是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教师讲授的机制。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双轨机制”打造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实现教学管理人员和行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双向挂职”、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双重身份”。

强调实践性是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学院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同样是性高职学院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该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精练实用的教学和快捷有效的实训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支撑平台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前校后厂”办学格局的框架内建立的“实验室-工业技术实训中心-校办实习工厂”配套并向校外产业实习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该院在不断增强自身实践教学实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行业、及各种资源的深度合作,建立新的校外实训基地,拓展原有实训、实习基地的功能,完善管理运行机制。资源的有效利用、校企之间的双向互动,达到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良好效果,使人才培养模式的贯彻实施有了可靠保障。

双师型专教学团队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使得以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有效贯彻实施,让学生真正成为相关专业领域内职业岗位上广受欢迎的实用人才。

1.建设院校招生就业“两旺”。学生报考建设院校十分踊跃,志愿报考率显著增加,录取分数大大提高。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新生志愿报考率平均达到170%,87%的学生超过三本录取分数线。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保持招生规模逐年递增的同时,不断加大跨省招生规模,2009年达到30%以上。陕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在陕录取学生三本线以上占41.3%,2010年达到,新生的.报考率录取率报到率再创新高。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招生志愿上线率均保持在200%以上,个别专业在400%以上,文理科录取分数均超过二本分数线,70%以上的学生录取分数超过三本线。2009年,全国已有33所性高职学院开展招生,2010年单独招生院校的范围扩大到73所。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三所职业院校2010年首次实行单独招生。可见,建设高职院校已越来越受到考生及家长的青睐。

2.校企深度合作,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建设院校陕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专业突出工程,实践教学强化技能,工学结合依托企业。为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该院依托施工与维护企业,校企合作共建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高速实训工区、高速地基检测实训室、轨道养护实训室、专业机房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发挥特色优势和中心城市地域优势,构建了一个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多项成果得到广泛运用;校企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数量稳定、结构合理。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把加强“校企合作”作为院校建设的首要任务,采取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该院与多家企业联手打造高职校企合作共赢的特色品牌,形成了“五环联动,工学六合,十种模式共同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3.在扩大服务的同时实现校企合作发展。高职学院担负着多种多样的服务职能,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主要途径有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区域学习型中心。具体包括:就业转岗培训、技术研发推广与服务、文化教育传播与辐射、社区需要学校有条件提供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等。

建设高职学院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区域合作与服务等方面形成了特色,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实施,在服务功能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该院针对服务对象规模小、经营松散、企业化程度低、组织困难等特点,完善和创新了基地型、专家大院型、科技包村型、技术服务型、企业带动型等五种产学合作模式,与千百个县、企“联姻”,“校县合作搭台、工学结合切入、五种模式运作、育人服务双赢”,走出了一条农业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新路子。

:[1] 邢胜言.多层面构筑学生跨入职业生涯的“匹配性接口”——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创新纪实[N].教育报,2007-07-01(4).

[2] 李丹.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纪实[N].教育报,2010-03-19(1).

;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陕西首批性高职学院的建设院校。该院于2007年实施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果园和蔬菜大棚,让学生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去学习、去实践。在实践中,园艺技术专业学生掌握了果树整形修剪、蔬菜选种栽培、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畜牧专业学生掌握了家畜育雏、养殖、常见病预防、饲料与营养等技术。“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实现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谋求新突破,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上谋求新突破,在建立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实训体系上谋求新突破,三个新突破强化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摘要]课程改革是高职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下,高职课程改革的任务更为紧迫。文章从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促进工学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三个方面探讨了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

[论文]校企合作 高职课程改革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课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程改革必须要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高职课程改革的动力来自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的教学团队是高职课程改革能否深入开展和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要求教师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还要具备实践作技能和较强实践活动组织能力。要加强教师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优化师资结构,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双师型”队伍,促进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现代化教学水平。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1)以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重点,通过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与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等,提高专任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让教师进入企业,熟悉学生未来就职后的工作环境,与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企业实践可以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水平。(2)保持学校师资结构的多元化和灵活性,将企业既具有一定理论水平、更具有熟练作技能的师傅充实到教学岗位。聘请部分行业的专家和有经验与专长的工程技术人员担当技能训练的'教师,弥补学校技能训练师资的不足。加强教师教学规范和教学实施能力培训,专教师共同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始终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需求的适应能力。

1.确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课程改革和建设就要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打破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为主体的教学内容,课程按工作任务设计,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要求重新设计课程结构,进行以岗位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以真实的项目、案例、职业规范和程序等进行教学改革。要在了解专业的市场需求以及职业需求上,对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优化设计学习内容,提出课程建设及教学标准建议,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并构建学习情境,制定高职课程标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开发和课程标准的建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摸索和追求创新,使课程改革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

2.促进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高职教育课程要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更多的课程教学是采用“理实一体”“学做一体”的项目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真实工作环境,融“教、学、做”为一体,探索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方法——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车间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的方法是根据“做”与“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以“做”为主,“做”是学的基础,也是教的基础。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做事,并把事情做成,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才能把事做到更好、更精。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做”是一件事情,是三者不分先后顺序、有机融合、边做边学边教边创新的一件事情。

3.改革高职课程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改革长期以来的课程评价以知识记忆为主体、终结性评价为主要手段的课程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效果考核时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要重视及时反馈课程评价结果,以和改进教学,将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相结合,作技能与学习态度相结合,笔试、口试、作成绩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使课程评价体系更加符合高职课程教育的特点。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高职课程改革的重点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要在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能力构成的结构性能力。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职业转换加速,企业的工种正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工作已经不是一种简单技能的表现,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职业能力是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包括了贯穿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交往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课程内容要以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排列与组合,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通过不断整合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体系。在这个大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内涵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高职教育的目标从面向岗位(群)扩展到面向职业生涯。因此,高职教育不仅是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这些人才还需要具有适应职业快速变迁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如何通过课程改革实现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和态度,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和难点。高职课程教育应具有针对性、灵活性与发展性的特点,课程教育要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关系,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与发展学生职业认知的悟性、职业技能习得的协调性有机结合起来。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核心,高职院校要把课程改革与建设作为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基础。我们要加强对课程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审视和指导高职课程改革,推进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论文相关查阅: 范文 、 计算机 、 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

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探索

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探索

论文:新形势高职院校工作

论文摘要: 学生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重要前提。文章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新形势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思想。

伴随着高等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面临着、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待和学生渴望成才的迫切要求,这些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深刻分析当前学生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建立良好的育人,全面推进学生工作快速、健康地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当代大学生思想和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部分学生生活经历的单纯和价值环境的复杂,又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不少人存在认知与行为的背离,自我意识强烈,承受能力较,集体观念、大局意识、整体意识缺乏。

信息化、网络化的加速,使思潮大量涌入,不同程度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灵魂,学生有更为广阔的空间选择和接受各种思想文化,导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高校学生思想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加强。

高校后勤化,学生住宿公寓化或住读与走读相结合,班级规模扩大,大学界限淡薄等等,这些都使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 参考文献: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生就业转向选择轨道,不断向劳动市场选择的方向转变。充分的自主择业和竞争就业,使学生工作必须随着市场用人的政策变化做好毕业生各项就业服务工作。

二、高职院校学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中发挥学院“一个、四个基地”(学院是西安轨道职教牵头单位、机车司机培训基地、全国地方人才培训基地、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基地、西安市职业教育技术类公共实训基地)的作用,实施“千站百段”工程,面向轨道交通行业各站(点)段(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攻关、技术研发和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不断扩展为和企业服务的内涵。生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条件的不足加大了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量

经过几年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校园面积、教学设备等硬件建设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投入,而且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相对在校学生的数量,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校园面积小、学生宿舍拥挤、实训场地以及设备不足的问题,而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思想情绪带来了影响,从而加大了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工作量。

(二)教育理念滞后影响了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

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教育与管理理念强调的仍是“严格的管理”,教职员工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还缺乏统一认识,没有形成“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没有很好解和树立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往往导致学生与教职员工在情绪上的对立。

(三)不健全,使得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表面化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先后实行了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主要由系一级负责。因此,各个部门凡涉及到学生的事情,推到系里,导致学工人员对学生的事,无论巨细,事必躬亲,陷于杂务中而不能解脱。结果,学工人员没有精力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学习兴趣、就业取向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深入研究,没有时间去学生工作经验、教训,探索职业教育的学生工作发展规律,这样于自身和学生的发展都不利,往往使学生管理工作表面化,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

三、构建高校学生工作新模式,实现学生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创新

为了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笔者在不断地分析研究、积极探索构建新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要求。经过不断实践,实现了“以学工人员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管理模式的转变,将传统的管理职能赋予“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励为主要途径,以调动学生自我管理为目标”的新内涵,形成“学生工作者—学生会—班集体—宿舍”四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

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学工人员缩小了管理范围,将管理工作更多地下放到学生的组织群体中,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由接受者转向参与者,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身心成熟,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管理工作更加贴近学生、更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能够真正实现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使专职学工人员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逐渐解放出来,实现工作重心向服务学生、指导学生和学工研究方面转移,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脉络以及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特点,进而适时调整学生工作思路,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前 瞻 性和创造性。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学工人员一定程度的放权,需要学生参与管理来弥补辅导员退出后形成的“管理空白”,这就在无形中使学生提高了参与管理的兴趣和热情,产生了主人翁的感。这是“以学工人员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远不能及的。

事实证明,在新的模式下,学生参与学生工作管理以后,显现出较强的管理能力,早晚自习纪律有了明显好转,等级考试通过率、学生毕业率、就业率、宿舍率、考试及格率、通过率等均有大幅度提高,而率、欠费率大大降低。

(二)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

1.转变职能,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学生工作首先应该从工作理念上发生根本性转变,把学生个人成才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三个一切”的观点,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学生把个人的成才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统一起来,将学生工作传统的教育职能赋予“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思想教育为基础的全面成才教育”的新内涵。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为此,要大力培植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土壤”,积极为他们营造宽松和谐的成长,激发他们的能动意识和创造思维。

2.创新工作方法,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创新是一个的灵魂,同样,也应当是学生工作的灵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整合现有资源,跳出传统框架的束缚,寻找新的路径,创新工作方法,才能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1)加强队伍建设是实现学生工作科学发展的组织保证。在不断优化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三支队伍的同时,为弥补班主任、辅导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缺位现象,减轻他们的工作强度,锻炼部分学生干部的能力,笔者借助竞选,通过比胆量、比表达能力、比管理策略等方式,从中筛选出一批学生干部,让他们一方面有效地为学工人员分担一定的工作,做辅导员的助手,另一方面,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做同学们的帮手。大量事实表明,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往往也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2)重点和难点工作的突破是实现学生工作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撑。面对一直困扰我们的重点和难点工作,笔者经过认真分析,仔细研究推出了一系列独特有效的工作方法。如,为解决夜不归宿和欠费两大难题,提出了“专项整治”的方案;为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增强班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实施了“集中教育”配合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为提高宿舍的率,实施了宿舍卫生成绩与评奖评优挂钩的做法。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夜不归宿现象大大减少,欠费率也降至水平,宿舍建设成效显著,班级的战斗力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 李丽蔚.建构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3).

[2] 毛新年.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探讨[J].,2007,(1).

[3] 靳润奇,池卫东,王冬棒.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6,(32).

[4] 袁昌玉.高校年级管理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35).

论文相关查阅: 范文 、 计算机 、 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b19126499425@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