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学历教育 >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管理规范_高职校企合作专业太坑人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75.为规范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而推出的一项信息化管理工程是什么?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管理规范_高职校企合作专业太坑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管理规范_高职校企合作专业太坑人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管理规范_高职校企合作专业太坑人


(4)评估条件核查(5)学校提交材料 (6)组建评估专家组(7)现场考察

[论文摘要]课程改革是高职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下,高职课程改革的任务更为紧迫。文章从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促进工学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三个方面探讨了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

[论文]校企合作 高职课程改革

当前高职教育正处于由规模发展向丰富内涵转变的重要阶段,构建与职业需求有效接轨的课程体系,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高职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课程改革理念、目标、内容(包括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模式与课程评估、教材及课程实施条件)、课程改革的组织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进行,以确保职业教育课程诸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育,是企业眼中的教育,因为反映着企业的需求;是企业手中的教育,因为需要企业的参与;是企业心中的教育,因为企业的满意程度是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着专业结构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不对接等现象,本文就是要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通过高职课程的改革,有效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增强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课程改革必须要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高职课程改革的动力来自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的教学团队是高职课程改革能否深入开展和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要求教师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还要具备实践作技能和较强实践活动组织能力。要加强教师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优化师资结构,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双师型”队伍,促进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现代化教学水平。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1)以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重点,通过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与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等,提高专任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让教师进入企业,熟悉学生未来就职后的工作环境,与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企业实践可以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水平。(2)保持学校师资结构的多元化和灵活性,将企业既具有一定理论水平、更具有熟练作技能的师傅充实到教学岗位。聘请部分行业的专家和有经验与专长的工程技术人员担当技能训练的'教师,弥补学校技能训练师资的不足。加强教师教学规范和教学实施能力培训,专教师共同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始终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需求的适应能力。

1.确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课程改革和建设就要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打破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为主体的教学内容,课程按工作任务设计,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要求重新设计课程结构,进行以岗位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以真实的项目、案例、职业规范和程序等进行教学改革。要在了解专业的市场需求以及职业需求上,对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优化设计学习内容,提出课程建设及教学标准建议,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并构建学习情境,制定高职课程标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开发和课程标准的建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摸索和追求创新,使课程改革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

2.促进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高职教育课程要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更多的课程教学是采用“理实一体”“学做一体”的项目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真实工作环境,融“教、学、做”为一体,探索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方法——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车间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的方法是根据“做”与“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以“做”为主,“做”是学的基础,也是教的基础。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做事,并把事情做成,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才能把事做到更好、更精。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做”是一件事情,是三者不分先后顺序、有机融合、边做边学边教边创新的一件事情。

3.改革高职课程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改革长期以来的课程评价以知识记忆为主体、终结性评价为主要手段的课程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效果考核时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要重视及时反馈课程评价结果,以和改进教学,将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相结合,作技能与学习态度相结合,笔试、口试、作成绩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使课程评价体系更加符合高职课程教育的特点。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高职课程改革的重点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要在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能力构成的结构性能力。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职业转换加速,企业的工种正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工作已经不是一种简单技能的表现,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职业能力是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包括了贯穿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交往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课程内容要以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排列与组合,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通过不断整合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体系。在这个大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内涵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高4.人文素质层面。参与“协同育人”的各主体要素除了在课程建设、实训配套等实现合作开发与资源共享外,校企文化建设等软资源的互补和共享更应该值得重视。以素质培养为目标,搭建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文化育人课堂,让学生不专业建树的科学追求,同时也要有文化的人文理想。职教育的目标从面向岗位(群)扩展到面向职业生涯。因此,高职教育不仅是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这些人才还需要具有适应职业快速变迁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如何通过课程改革实现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和态度,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和难点。高职课程教育应具有针对性、灵活性与发展性的特点,课程教育要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关系,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与发展学生职业认知的悟性、职业技能习得的协调性有机结合起来。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核心,高职院校要把课程改革与建设作为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基础。我们要加强对课程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审视和指导高职课程改革,推进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论文相关查阅: 范文 、 计算机 、 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

对高职院校信息化评估要求有哪些

三、教学系统设计

1.新方案的评估全称是什么?

答:5.1特色

答: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2. 教高 [2006]16号文件的名称是什么?

答: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3. 教高[2008]5号文件的名称是什么?

答: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

4.评估的工作方针是什么?

5.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不可替代

6. 专家现场考察时间为几天?

答:3天。

7.评估结论有哪几种?

答:评估结论分为“通过”和“暂缓通过”。

8. 专业剖析时,专业带头人汇报时间不超过多少分钟?

答:20分钟

答:20分钟

10.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什么作为根本任务?

答:立德树人

11. 我们要把什么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2. 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应符合什么发展规划?

答: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13.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怎样的专业群?

答: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

14.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应建立什么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答: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15. 毕业生“双证书”的获取率应达到多少?

答:80%以上。

16. 什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答:50%以上

18. “十一五”期间,将启动多少门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

答:1000门

19.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什么?

答:工学结合

20. 高职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多少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答:半年

21.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几年一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体系?

答:5年

22. 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过程中,要将哪些方面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答: 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以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23. 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什么建设?

答:质量管理体系

24.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答: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25.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什么?

答: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

26. 高等职业院校要大量聘请什么人才到学校担任教师,逐步加大教师的比例?

27.高等职业院校应建立怎样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答: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参与

29. 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是什么?

答: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30. 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什么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答:就业

31. 一体化教室是指什么样的教室?

答:指兼具理论教学与动手能力培养功能的教室。

32.我院有几个省级重点和院级重点专业?

答:省级重点2个、院级重点6个

33.评估指标体系中七个主要评估指标是什么?

3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答: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35. 根据《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评估专家组是怎样组成的?

答:专家组由熟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的人员以及行业企业人员组成。

36. 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 [2004]2 号)中规定的答:7个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综合高职院校的生师比是多少?

答:18:1

37. 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 [2004]2 号)中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指标(限制招生),综合高职院校的生师比是多少? 答:22:1

38. 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 [2004]2 号)中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综合高职院校的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是是多少?

答: 15%

39. 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 [, 2004]2 号)中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指标(限制招生),综合高职院校的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是是多少?

答: 5%

40. 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 [2004]2 号)中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综合高职院校的生均教学行政用房是多少平方米/生? 答: 14平方米/生

41. 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 [2004]2 号)中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指标(限制招生),综合高职院校的生均教学行政用房是多少平方米/生? 答: 8平方米/生

42. 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 [2004]2 号)中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综合高职院校的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是多少元/生?

答:4000元/生

43. 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 [2004]2 号)中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指标(限制招生),综合高职院校的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是多少元/生?

答:0元/生

44.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 [2004]2 号)中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综合高职院校的生均图书是是多少册/生? 答:80册

45.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 [2004]2 号)中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指标(限制招生),综合高职院校的生均图书是是多少册/生? 答:45册

46.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 [2004]2 号)中规定的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合格要求) 综合高职院校的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是多少 ? 答:20%

47.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 [2004]2 号)中规定的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合格要求) 综合高职院校的生均占地面积是多少 ? 答:54 平方米/生

48.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 [2004]2 号)中规定的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合格要求) 综合高职院校的生均宿舍面积是多少 ? 答:6.5 平方米/生

49.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 [2004]2 号)中规定的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合格要求) 综合高职院校的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是多少 ? 答:8台

50. 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中规定的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合格要求) 综合高职院校的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是多少个?

51. 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 [2004]2 号)中规定的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合格要求) 综合高职院校的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是多少 ? 答:10%

52.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 [2004]2 号)中规定的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合格要求) 综合高职院校的生均年进书量是多少 ? 答:3册

53. 要充分利用数据平台的写实、发现、指导等方面的功能,发挥其哪方面的作用?

答:评价

54. 状态数据采集应达到的要求是什么?

答:准确、真实、即时、连续

55. 校外教师是指哪些教师?

56. 校外兼课教师是指哪些教师?

答:指聘请来校兼课的教师。

57. 高等职业院校要逐步形成什么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教师讲授的机制。

答:实践技能

58.按照教高〔2008〕5号文规定折算,教师等非专任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多少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

答:160

59. 校内专任教师可包括哪些非在编的教师?

答:正式签约聘用

60. 评估指标体系中作用的关键评估要素是什么?

答:1.1学校事业发展规划 1.2办学目标与定位

1.3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 1.4校园稳定

61.评估指标体系中师资队伍的关键评估要素是什么?

答:2.1专任教师 2.2教师

62.评估指标体系中课程建设的关键评估要素是什么?

答:3.1课程内容 3.2教学方法手段 3.3主讲教师 3.4教学资料

63.评估指标体系中实践教学的关键评估要素是什么?

答:4.1顶岗实习 4.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4.3教学管理 4.4实践教学条件 4.5双证书获取

65.评估指标体系中教学管理的关键评估要素是什么?

答:6.1管理规范 6.2学生管理 6.3质量

66.评估指标体系中评价的关键评估要素是什么?

答:7.1生源 7.2就业 7.3 服务

67.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旨在促进高职院校加强什么建设?

答:内涵

68.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旨在深化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答: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69. 我院评建工作分几个阶段进行?

答:7个阶段

答:26个

71. 新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自有毕业生起至有几届毕业生前必须参加一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答:3届

72. 有5届毕业生而没有接受过评估的院校,省教育厅将按照每年递减多少的比例逐年减少其招生?

答:30%

73. 深度访谈是专家组评估考察的主要工作方式之一,访谈对象为哪些人?

答:学校、中层干部、教职工、学生、企业代表等。

74.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指单价在多少以上用于教学科研的设备?

答:800元

答:数据平台

76. 高职院校每年向省教育厅上报状态数据几次?

答:两次

答:上年度9月1日~当年8月31日。

78. 自评报告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自评报告(不超过10000字)一般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学校概况、评建工作状况、办学成绩和特色、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等

79. 我院从哪年开始三年制高职招生?

答:2005年

80.学院的日常教学经费包括哪些?

答:实验实习费、教学仪器维修费、教学旅费、资料讲义费、体育维持费和聘请教师费等

82. 特色专业是指在哪些方面有明显特色的专业?

答:建设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服务等方面有明显特色的专业。

83. 高职院校要建立起状态数据研究分析制度,通过定期研究和分析状态数据,为学校的建设、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逐步形成怎样的机制。

答:数据平台辅助管理

84. 陕西省高职院校评估程序是什么?

答:(1)学校自评 (2)数据平台建设 (3)学校申请评估

85. 自评自建阶段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3)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4)认真总结,突出特色

(5)采集数据,建设平台 (6)形成自评报告

(7)提交材料,报送数据平台

86. 专家现场考察的方式主要是什么?

答:现场考察的方式主要有听取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汇报、实地考察、查阅资料、深度访谈、部门走访、专业剖析、教师说课、召开座谈会等,并视情况灵活采取其他考察方式。

87.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什么?

答:教育通过企业与需求紧密结合,高职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88. 我省评估工作重点是什么?

答:(1)建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提高管理水平

(2)加强内涵建设,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3)探索以校企合作为特色的办学模式

(4)以“双师”结构为主要目标,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89. 高等职业院校要认真贯彻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什么上?

答:提高质量

答:(1)人才观和质量观 (2)内涵建设、提高质量 (3)中心地位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校企合作如何高质量发展研究

答:专指聘请来校兼课的一线管理、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

1、首先,确定合作目标,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

77. 每年第二次状态数据采集统计时段为何时—何时?

2、其次,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和需求,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人答: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才培养方案。

3、,进行过程与成果评估,发现问题和难点,及时进行调整和改善,不断提升合作的质量和效益即可。

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吗

9. 专家现场考察时,说课时间不超过多少分钟?

校企合作可以将教育和就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实习、项目研发等活动,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与企业打成交道,了解企业文化、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答:课程建设与改革

职业教育法能够进一步促进教育行业的发展,而且也能行业改变发展方向,进而为该行业注入活力。最重要的影响就是,这会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并且打破民众传统的观念,进而推动教育行业的新产业和新业务的产生。教育行业将会变得愈发重要,而且不可或缺。

第十三条 项目遴选包括学校申报、省级、遴选确定等3个环节。

1、《中华义务教育法》

《中华义务教育法》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而制定的法律。义务教育旨在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保障儿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2、《中华教师法》

《中华教师法》的基本精神就是用法律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和地位的不断提高;加强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优化和提高。

3、《中华教育法》

《中华教育法》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是依法治教的根本。《教育法》的颁布是关系教育改革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件大事,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教育体系的法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高职院校知识经营教学管理探讨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财务管理专业应当立足实践,以推动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大力度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积极探索出校企合作共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模式,更好的推动财务管理专业向前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从而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加大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培训力度,能够让学生养成自己实践动手习惯,让学生将所学的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只有加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才能促成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摘要: 高职院校知识经营模式是针对科技快速发展引发的职业变化快、学生未来就业预测难度大、跨界就业能力要求广等趋势,将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经营理念引入到职业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一种新模式。本文重点讨论该模式中有关教学管理工作的教学、教学目标和教学队伍建设的内容。

答:核心价值体系

: 知识资产;知识经营;超我训练教学课程系统

高职院校知识经营模式是一种对从事职业高等教育的院校实施知识经营的管理模式,主要针对科技快速发展引发的职业变化快、学生未来就业预测难度大、跨界就业能力要求广等趋势,将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经营理念引入到职业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一种新模式。由于涉及高职知识经营模式的资料并不多,且该模式中所涉及到的许多概念并没有形成共识,所以有必要对该模式中的有些概念作一些特别说明。

一答: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评价。、相关概念

1.知识。该模式中的知识是一种广义的知识。它既包括科学知识(即人们通常讲的知识),也包括与技术有关的知识、技术知识、专业技能、实践技术、思维技术、方、经验、观点、个人技能等。知识的经济特性是我们进行知识经营的基础。知识的经济特性是:(1)是一种收益递增的资源;(2)可以流动的非限制性资源;(3)生产与使用可以同时进行;(4)可以通过组合产出价值。2.知识资产。知识资产是指管理单位可以作为资产灵活调度的、由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共同构成的多种形态的知识。学校中知识资产的存在形式有:学校各成员的个人或集体所具有的经验和知识、现有和知识应用有关的资产(管理制度、知识传播、知识与产品转化的技术等)、学术权威人士、学校声誉、可以利用的资源等。3.知识经营。知识经营是为实现知识在流动过程中创造更多、更有用、更高价值而进行的程序设计和提供的保障手段。因此,知识经营的本质是利用合适的经营手法使现有的知识资产增值。根据知识的经济特性和高校是知识富集区的事实,在高校实施知识经营的管理模式是可行的。在职业教育学校中组织知识经营活动的常见形式有:教学活动(知识的传递与转移)、知识转化程序(SECI)的实施、知识共享、教研活动、学术交流、调研活动、知识的应用、知识创新、校企合作等。

二、知识经营模式概述

知识经营模式是根据现代职业高等教育的特点,针对科技快速发展引发的职业变化快、学生未来就业预测难度大、跨界就业能力要求广等趋势,将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经营理念引入到职业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一种新模式。该模式的办学目标是,通过校企合作把高职院校办成集职业教育、教学生产科研、科技咨询与知识成果转化为一体的职业院校。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有感、有健全人格、会生活、会思考且有一技之长,并能满足现代职业所需要的人才。该模式坚持的行为准则是:反对保守,提倡协同、共享、创新、共赢。工作的核心任务是: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放在位,让学校所拥有的知识资产创造出更多、更有用、更高的价值。该模式中的教学管理设计是在理清多个区别(传统与现代、学校教育与培训、三类大学)的基础上,以掌握好一个度(教学内容强化与适度弱化的程度)、应对两个不确定性(科技发展影响的不确定性、学生发展和就业的不确定性)、寻找两个均衡点(教学内容含金量与学生学习能力相匹配的均衡点、学习内容与学生近期就业岗位和长远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均衡点)为中心议题,采用双系统教学体系设计和强化教学管理队伍为保障,让学校在其所拥有的知识资产持续创造有用价值的过程中发展壮大。

我们知道,教学工作是一种调节反馈系统,学生的行为成长是一种不断增长的反馈系统,因此教学管理对这两类管理对象所采用的手法应有所不同。对于职业院校而言,现实是教学工作一边要求强化某一特定职业知识的教学内容,以便让学生能胜任自己所学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一边又需要弱化该特定职业知识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其它相关专业的知识留些空间,以便让学生能很好地实现跨行业发展,以应对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职业变化快、就业难预测的现实状况,因此理想的高职教学内容系统应是一个动态的均衡系统。根据我们提出的“以不变应万变,逐渐向就业目标接近”的课程内容设计策略和知识经营模式设定的教学目标,结合职业教育课程的特征和开发原则,我们的教学系统可描述为双系统结构。系统一:知识教学课程系统。该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为实现该模式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提供支撑和保障。具体内容的选择和把控是以系统思维为工具,以解决好学生近期就业和长远发展这一对矛盾为标准进行构建。该课程体系由公共课程、通用能力教育课程、职业能力教育课程三部分构成。

1.三类课程的功用。公共课程主要提供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基础性支撑;通用能力教育课程主要进行通用能力教育和训练,为学生的特别成长、跨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上的支撑;职业能力教育课程主要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含岗位能力训练),为实现学生能及时就业,并在所从事所学岗位上实现顺利发展提供保障。

2.三类课程内容的构成。

(1)公共课程。此类课程所含科目应按统一要求进行构建。具体内容可根据办学特色进行适度调整。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增设归因技巧、助人安全知识等内容;体育课可在保证体育达标要求的基础上增设瑜伽、太极拳或跆拳道、舞蹈知识等内容;思想教育可让榜样式、说教式和归因式教育并存等。

(2)通用能力教育课程。由于此类课程的建设在我国还不太成熟,因此在此需要进行一些特别说明。此类课程是在认可下面观点(假设)的基础上构建的:虽然各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各不相同,但各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之间存在一种通用的能力,并且此通用能力通过适当的学习和训练是可以被学生所掌握的。关于通用能力的定义我们赞同社科部的提法,即职业通用能力是指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的、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人社部将通用能力进一步界定为:与人交流、信息处理(含计算机技术)、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八个方面。根据上述定义,我们认为通用能力教育课程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自我能掌控能力,以便为学生实现突破成长的“天花板”和跨行业发展提供职业核心能力的支持。具体科目可由现代心理学、学习方法、思维技术、创新方法和解决问题方法等构成,具体实施应根据学科内容与通用能力之间的契合度,以及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及成长规律按分阶段匹配、持续递进的原则进行。

(3)职业能力教育课程。职业能力教育课程的内容与专业知识紧密相关,主要应由职业技术知识、职业实践技术和岗位技能构成,同时应考虑到职业技术院校与技术应用型大学的区别,在具体内容选择时除应介绍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应用外,还应考虑与职业有关的知识(含技能)体系的介绍,这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的区别。由于此部分内容体系庞大复杂,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借鉴,但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此部分内容变更快速,所以我们的建议是此部分后期内容的确定和具体实施是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共同完成比较理想。系统二:超我训练教学课程系统。通过高职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中小学养成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积累地阻碍了他们在大学的正常学习,而学生在中小学养成的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也会成为大学深入学习的障碍。如何帮助高职生改掉不良的习惯,改进中小学养成的一些不适应大学学习的“好习惯”,让他们做到以积极认真的态度,信心十足地完成好高职阶段的学习任务,实现让他们突破个人的能力极限并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好基础呢?根据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成果(人的大脑中潜植有“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能否获得奖励或取得成功是这两种模式之间能否实现转化的关键)和维克多费兰克提出的“自我超越”理论(“自我超越”是指一个人总是能认清自己真正的愿望,为了实现愿望而集中精力,培养必要的耐心,并能客观地观察现实。这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一个能够自我超越的人,一生都在追求卓越的.境界,自我超越的价值在于学习和创造),结合学生的成长是一种不断增强的反馈系统,我们创设了超我训练教学课程系统。超我是“超越自我”的简称,是指“突破个人能力极限的自我实现”。该模式的实质是让学生在不断成功的过程中体会成功并获得快乐。实施该超我训练教学课程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重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实现为学生的学习进步提供持续增长的动力;二是通过参加一些务实有成效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该课程系统主要由思想激励课程并辅以活动课程构成。所包含的内容应有配合人生观、世界观、人格塑造、人文素质教育等内容相关的具体活动;也有正确认识互联网、进行职业规划、身心健康教育、建立正确的恋爱观、掌握正确教育子女和组织家庭的技巧;还应有与认知能力、协同能力、生存能力、创新创业和活动能力培养与提高等课程有关的活动。具体作应按大纲要求分阶段分级实施。

四、教学队伍的建设

我们认为,教学队伍是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组成。教师的教学工作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而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是教学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因此教学队伍的能力建设至关重要。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着传统职业教育的根基,这种如同现代手机对传统台式电话机的。因此我们有必要组织一个有全面教学科研能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对如何正确认识现代职业教育的地位、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如何设计、从事现代职业教育人员的能力如何构建、如何培养等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系统研究。笔者认为,所提出的该“高职院校知识经营模式”只能算作是一块质量不怎么样的“砖头块”,希望能引起位高权重的热心人士务实的关注和支持!

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全文)

90. 高等职业院校政班子要树立科学的什么观,把学校发展重心放到什么上来,确保教学工作的怎样地位?

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

70. 我院有多少个三年高职专业?

章总则

条 为加强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简称“双高”)项目管理,保证“双高”顺利实施,根据《 关于实施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简称两部)联合组织管理,地方(包括项目学校举办方,下同)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学校具体实施。

第三条 项目资金包括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和学校自筹资金。

第四条 “双高”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启动轮建设。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年度评价、期满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重点支持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五条 两部负责总体规划、协调推进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主要职责包括:

(一)项目设计、审核立项、过程监管、绩效管理;

(二)规划阶段重点任务,统筹安排财政资金;

(三) 组建项目建设咨询专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同等重要,意味着要同等重视、同等投入、同等保障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生享有平等机会,这也意味着,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将职校学生在升学上的平等权利,从政策层面,上升到了法律层面。委员会(简称“专委会”);

(四)审定项目遴选和考核标准;

(五)指导省级教育和门管理区域绩效;

(六)委托第三方评价项目绩效。

第六条 专委会由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学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受两部委托主要承担以下工作:

(一) 研制“双高”建设单位遴选标准和考核标准;

(二)评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

(三)为项目建设提供咨询服务。

第七条 省级教育和门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二)指导监督本区域项目建设,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三)落实项目学校的相关支持政策和建设资金,并对项目实施监管。

第八条 项目学校举办方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提供支持,营造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

(二)指导项目建设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第九条 项目学校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编制报送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

(三)确保项目资金使用规范、安全、高效;

(四)完成项目绩效目标,按要求报送项目建设报告,并接受、审计和评价。

第三章 项目遴选

第十条 “双高”遴选坚持质量为先、改革导向、扶优扶强,面向设置的专科高职学校(包括力量举办的专科高职学校),分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两类布局。在高职学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达到统一要求且逐年增长的前提下,对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重点工作推进有力、改革成效明显、“双高”政策资金保障力度大的省份予以倾斜支持。

(一)学校办学条件高于专科高职学校设置标准,数字校园基础设施高于《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标准。

(三)学校坚持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和方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和专业建设基础好,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队伍水平高,学生就业水平高,支持度高。

(四)学校在以下9项标志性成果中有不少于5项:

1.近两届获得过教学成果奖励(完成单位);

2.主持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项目且应用效果好;

3.承担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且成效明显(仅包括现代学徒制试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定向培养士官试点);

4.有重点专业(仅包括、骨干高职学校支持的重点专业);

5.近五年学校就业工作被评为全国就业创业典型(仅包括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校);

6.近五年学生在及以上竞赛中获得过奖励(仅包括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大学生创业竞赛);

7.教师获得过奖励(仅包括“”教学名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团队、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奖);

8.建立校级竞赛制度,近五年承办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9.建立校级质量年报制度,近五年连续发布《高等职业院校质量年度报告》且未有负面行为被通报。

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基础上,学校近五年在招生、财务、实习、学生管理等方面未出现过重大违规行为。学校未列入本省升本规划。

第十二条 专业群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专业群定位准确,对接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专业群组建逻辑清晰,群内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度、就业相关度较高,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建设机制。专业特色鲜明,行业优势明显,有较强影响力。

(二)专业群有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创新团队,校外教师素质优良。实践教学基地设施先进、管理规范,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相适应、相配套。校企共同设计科学规范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反映行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线上线下课程资源丰富。

(三)专业群生源质量好,保持一定办学规模。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学生就业对口率、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就业满意度高。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应用,科研项目、专利数量多。

(一)学校申报。满足第十条、十一条、十二条的学校自愿申报,按要求向省级门提交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学校总体建设方案、不超过2个专业群的建设方案、真实性声明、承诺书等)。

(二)省级。省级门会同门依据基本条件择优遴选,学校申报材料及遴选结果公示无异议后,出具函(包括院校顺序名单、真实性声明等),与学校申报材料一并报两部。

(三)遴选确定。两部委托专委会依次开展高水平学校、高水平专业群项目遴选。专委会根据高水平学校和专业群遴选标准,分别对学校和专业群评价赋分。依据学校和2个专业群赋分综合排序,确定高水平学校单位,结果分为三档,A档10所、B档20所、C档20所左右;依据学校和1个专业群赋分综合排序,考虑产业布局和专业群布点,确定高水平专业群单位,结果分为三档,A档30所、B档60所、C档60所左右。两部对结果进行审核、公示并公布结果。根据年度资金安排,财政通过相关转移支付支持建设一批,地方和学校自筹资金建设一批。

第四章 项目实施

第十四条 项目学校根据建设任务和预算安排,确定绩效目标,编制项目任务书。省级教育、门核准后报两部审定。

第十五条 项目学校根据审定意见修订完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报两部备案并启动建设。

第十六条 项目学校按照备案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实施建设,原则上不作调整。建设过程中确需调整,须经省级教育、门核准并报两部备案。

第十七条 每个支持周期结束,项目学校按要求提交验收报告,经省级验收后报两部复核。复核结果予以公布,并作为下一周期遴选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项目管理

第十九条 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调整项目资金支持额度的重要依据。对资金筹措有力、建设成效显著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对资金筹措不力、实施进展缓慢、建设实效有限的项目,提出并酌减资金支持额度。出现重大问题,经整改仍无改善的项目,中止项目建设。中止建设的项目学校不得再次申请“双高”项目。

第二十条 有下列行为视其情节轻重给予、限期整改、中止项目等处理:

(一)编报虚假预算,套取财政资金;

(二)项目执行不力,未开展实质性建设;

(三)擅自调整批复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内容;

(四)项目经费使用不符合财务制度规定;

(五)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各地应根据本办法制订实施细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两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

17. 高等职业院校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应达到多少?

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 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高职院校是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主要渠道。然而,近年来企业与高职院校却存在相互抱怨的现象,企业抱怨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素质不高,高职院校抱怨企业片面追求人才高消费。本文从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两方面分析了双方存在问题,提出了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现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衔接,而实现这种衔接的有效途径是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 企业 校企合作 人才衔接

在企业的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成本的降低,效益的增加,竞争力的提高等都有赖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可以说人力资源是企业经济增长和核心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企业人力资源的状况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是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主要渠道,实现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衔接对双方来说都有利,是双赢。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方面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时常常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埋怨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素质不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常常抱怨企业片面追求人才高消费,毕业生就业难。由此可见,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衔接问题亟待解决。

一、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片面追求人才高素质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有些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片面追求人才高素质,提高人才准入门槛,制定高出实际需要的人才标准。本来高职生可以胜任的工作非要本科生做,本来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非要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做。有的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引进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目的主要是装点门面,美化企业形象。这将导致企业人才资源利用成本的提高,另外实践能力欠缺的本科生、硕士生也不一定能胜任一线岗位的工作。而且这些高学历人才要求的待遇也高,一旦这些高学历人才无用武之地或是待遇上的要求得不到 满 足,企业也难留住这些人才。最终的结果是招了又走,走了又招,同时还影响到企业正常的运作。事实证明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并非学历越高越好,而应是适合就好。因而企业应正确确定所需要人才的标准,配置最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2.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缺少长远规划,追求一劳永逸

当代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制定企业人力资源长远规划,合理配置、使用、开发人力资源,为企业各项战略的实施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从而使企业发展壮大。但是部分企业缺乏人力资源长远规划,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源配置中要招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致使众多高职职业院校人才无缘于这些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当然好用,他们上手快,企业可节约初期培训成本,但同时他们往往流动性很大,对企业的忠诚度低。这将导致企业频频,反而增加了成本。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些人才将是企业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主力军。他们的可塑性强,忠诚度高,能长期为企业服务。事实上,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对人才进行培养和开发,无论是高学历人才还是低学历人才都必须建立终身学习机制。

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本科持续扩招,使职校生源质量下滑

大学本科持续扩招,使职业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不断下降,再加上目前高职教育的认可度有待提高,学生和家长一心想上本科,哪怕三本也可以,这就使部分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大受影响。生源质量的下降,增加了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难度,使职业院校培养的部分人才质量不高。

2.部分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及管理方式落后,实习实训设施不足

我国的职业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专校升格而成的,有的高职院校一直沿用中专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一)根据遴选条件,开展项目预审和工作;,致使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实习实训设施是高职教育培养具有很强动手能力和实际作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保证,但部分职业院校由于投入不足,实习实训设施不足,无法满足正常的实习实训需要,因而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

3.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滞后于企(二)按照批复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开展项目建设;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呈加速趋势,同时发达的许多产业正加速向我国转移。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向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主阵地的部分职业院校却未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职业院校由于受师资和实训设施的影响导致其专业设置滞后于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

当今,大量传统产业正向现代产业转化,新型岗位层出不穷,而一些职业院校因创办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新专业需要大量投入,而固守已轻车熟路的老专业或仅仅创办一些短平快并且投入较少的文科类专业,至使一些毕业生就业难,而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4.部分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众多职业院校从中专校转变过来的时间不长,部分教师还未来得及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还未树立起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观念,他们仍旧沿袭着中专时期的`教学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是要培养为生产一线服务的高等应用性人才,而有些教师长期待在学校里从事教学工作,从未接触过生产实际,根本无法培养为生产一线服务的人才。虽然近年来职业院校发展很快,各高职院校都引进了大批教师,但其中一大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他们教学经验缺乏,更没有一线生产经历,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另一部分是从企业引进的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人才,虽然这部分人才很适合高职教育,但这部分人才毕竟是少数。总而言之,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要担负起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还须继续努力。 5.部分职业院校学生专业基础,综合素质不高

怎样构建校企合作共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与中小64.评估指标体系色专业建设的关键评估要素是什么?学有关的教育法律:

构建校企合作共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一)深化课程改革,侧重实践教学

为了更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重视校企合作共建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构建,加大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改革力度,规范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明确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环节,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受新型方式的冲击,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在它的课程设计上要正确对待理论与实践。比如会计学它的教程应围绕企业会计核算的流程,因此在教程设计上要充分体现实践,应与企业展开合作,按照会计岗位需求合理设置岗位,让学生在企业实践锻炼中学会各个会计岗位的会计核算内容。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财务管理专业可以与企业展开合作,采用企业真实财务管理案例进行教学。财务管理专业运用企业案例教学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本领,从而实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另外,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展开沙盘模拟对抗来进行。它通过模拟企业的财务管理,从而将企业中的财务知识融入到虚拟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知识。通过沙盘模式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实践,学生可以正确认识到财务管理所具有的价值,更好的掌握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出素质极高的财务管理人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先进教学模式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当中,教师在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它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先驱者与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共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求我们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建设的投入力度。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与企业展开合作,由企业长期为专答:(1)制定规划,成立组织 (2)加强学习,提升理念业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岗位,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技能的锻炼与提高,进而增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占比。教师通过在企业中的实践锻炼,可以将在企业中的获得的实践技能引入课堂,进一步探索先进教学模式,从而更好的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来源:锦绣·下旬2020年9期

浅析高职教育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81. 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怎样有针对性职业教育与教育司承担“双高”日常工作。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摘要: 高等教育大力推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高职教育应突破传统模式,大力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从专业定位、知识架构、能力培养及人文素质几个层面上开展校企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

: 协同育人;校企合作;产学研用

基金项目:2011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医疗电子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与合作的课程体系开发”

一、“协同育人”的研究基础

1. 政策背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在经历了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2011”,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2011”中提出,“以机制体制改革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其核心任务是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2011通过瞄准更深层次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来设计,它涉及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找到深度契合点,转化成生产力”。按照“2011”的设计,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全面、功能广泛的优势,吸收行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力量,建立一批新的协同创新平台,逐步构建“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新模式。该重在推动高校内外各种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发展,通过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建立协同创新模式。

2.现状与机遇。“2011”出台后,教育界与相关部门在产学研用的协作创新方面进行了一定研究。分析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科研开发和知识增值的领域,而具体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可作办法等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事实上,“协同育人”理应是高校“协同创新”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体现产学研用,如何引入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显然是更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人才类型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实用型、应用型”。多年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开始提出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到后来的“实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其本质都是高级专业型人才,其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实际的生产和服务,其工作岗位是生产线。因此,高职教育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定位与办学模式就必须依托行业、企业,确立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思路。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医疗电子工程专业在多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协同育人理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加以简单介绍。1.专业特色与定位。医疗电子工程专业源于本科教育专业目录下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电子信息类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的交叉结合学科,各个学科的交叉结合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而且也反映在技术方法上的融合,其目的是电子信息等工程学科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在高职教育背景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疗电子工程专业更多地与医疗器械产业、医院设备维护管理部分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医疗电子工程专业坚持立足应用、服务地方的办学原人才是企业的根本,是企业实力的标志。众多企业已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也实行了各种优惠条件来吸引人才。企业的人才大量的应是来自高职院校所培养的高素质的、具有良好职业岗位能力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然而,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则,结合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目标岗位为企业的产品注册检测、医院的医疗设备定期维护与购置,其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医学、电子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从事与医疗器械有关的研究开发、系统调试、维护与检测管理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学生核心工作岗位定位在医疗器械企业急需,同时又适合高职类大专层次的中高级技术岗位。

2.校企合作思路。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完善学校教育功能的有效模式之一,它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转化与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医疗电子工程专业若要适应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在医学高科技背景下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与医疗器械开发企业、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等多渠道合作办学,进行深入融合的教学模式与课程内容改革,探求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失为提高医疗电子实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协同育人”校企深度融合的基本模式

“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与行业协会、相关企业相互合作,共同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具体的教学活动环节,双方在生产、教学、科研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达到学校、企业、行业、学生、等多赢的效果。企业需要人才,渴望学校培养的人才“称心如意”,行业可以整合多数相关企业的诉求,参与完善整合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接触企业知识、了解行业及需求,对其自身今后个人发展有积极意义;和 主管部门可以和协调上述各方,实现不同目标下的利益共通。因此,“育人”是多赢的基础,只要参与合作的多方在这点上达成共识,“协同育人”的机制才能够长期有效地贯彻执行下去。

校企深度融合是“协同育人”的根本,丰富合作内涵是“协同育人”的精髓,结合专业特点,学校与企业在“协同育人”培养机制中要注重以下几个层面:

1.岗位需求层面。本着高职教育“立足应用、服务地方”的专业定位模式,分析所属学科自身的优劣势,聘请企业人士指导专业建设,成立由行业、企业、 部门等人员组成的“产学研用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讨,探究本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依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双赢合作为目标”的方针,确立对应行业中的职业岗位,以达到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专业链对接职业链,并能顺应产业发展方向,不断调整专业内涵,以满足职业岗位羣及典型工作任务的需求。

就目前而言,医疗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集中在企业的生产车间、检测部门、部门、临牀医院设备科等,学校可以与这些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挂牌确立“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在“实习基地”的就业岗位中,通过工作实践法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和学生胜任能力的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客户专访等手段,获取学生胜任能力的有关信息。通过梳理上述信息,形成专业岗位羣典型工作任务的讨论文档。在“产学研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根据“实践专家挑选标准”,选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召开实践专家论证会,讨论分析论证专业的职业面向,得出专业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的系统化工作过程。对典型工作任务排序、归纳形成职业的行动领域,包括工作任务描述、工作过程及方法、对象、工具、劳动组织和要求等内容,涵盖岗位羣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全部技能、知识和能力。

2.知识架构层面。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产学研用教学指导委员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集中讨论专业定位、课程设置、用人需求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教师与行业协会成员、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共同进行课程分析,通过融入职业元素的形式来制定教学大纲、完成教学宏观与微观设计、制定质量标准和考覈办法,确立基于校企合作平台共同开发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标准的新思路。结合专业特点,完成工学结合专业课程的系统化、标准化,形成专业课程的体系标准,专业教师参照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标准,融合课程特点,展开面向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从构建学习情境、制定学习目标与内容、筹划工作任务、探讨教学方法、确定课时安排和成绩考覈等方面,逐项落实课程的校企合作开发内容,最终形成课程大纲和教学资料。

学校可对照各类专业课程开发标准进行标准化管理,从政策、管理层面协助专业教师与企业跟进课程开发进程。专业教师自身应积极主动与该类企业沟通,参照课程开发标准,完成课程各阶段开发任务并收集课程教学资料。

3.能力培养层面。职业能力发展要经过“从初学者到专家”的五个阶段,在校企合作的实训环节中,进一步与“实训基地”的相关岗位管理人员探讨,通过分析专业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进行归纳与提取,确立包括专业能力、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规划专业培养过程中的实训环节,使之与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全方位对接。

四、“协同育人”的成效

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能够达到学校、学生、企业和的多赢。经由“产学研用教学指导委员会”多方研讨而确立的面向职业岗位的专业定位、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明确的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能力培养导向,让学校在专业办学和培养人才方面更加具有竞争力。教师与密切接触,能够及时跟踪技术发展趋势,师资力量加强。“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下的“人”是的受益者,学生在校期间就提前接触、行业,增加了今后就业的个人竞争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训练,也将使其工作更易得到企业认可。有些学生能够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有些学生在技术中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都是学生个人价值在企业中的体现。与学校建立的长效“协同育人”机制,有效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用人成本和培训成本。

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推动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加强建设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层内涵。探讨适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和摸索。

参考文献:

徐平利。试论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职教,2013,(01)。

柴继红。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研究.职教通讯,2011,(05)。

基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考试类型与方法研究论高职教育中的“政校企”合作模式探究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校管理

28. 高等职业院校要第十一条 学校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强化质量意识,逐步完善怎样的教学质量保答: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障体系?

1 、学院的办学宗旨:立足行业、面向市场,通过实施“十一工程”,培养“三好一专”(人品好、外语好、计算机好、掌握计算机方向的一门专业技能)的高质量实用型软件技术人才。

高职学院校园文化与思想教育建设浅析_校园文化 思想教育

第十八条 制定绩效评价办法,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落实管理、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摘 要: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高职学院大学生思想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高职学院校园文化的特点,指出了它对思想教育的正面以及负面影响。,本文指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思想教育实效。

(二)学校人才培养和治理水平高,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成效显著,对区域发展贡献度高,已取得以下工作成效:被确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2015—2018年)》省级及以上优质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已制定学校章程并经省级备案,设有理事会或董事会机构,成立校级学术委员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健全;财务管理规范,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牵头组建实体化运行的职业教育,合作企业对学校支持投入力度大;成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工作室;非学历培训人日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数;近三年招生完成率不低于90%,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不低于95%;配合“走出去”企业开展员工教育培训、有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招收学历教育留学生。

:高职学院;校园文化;思想

答: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

高职学院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与高校校园文化存在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基于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特定教育类型,由高职院校的校园人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和提炼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校园文化系统。高职学院校园文化从内容上看,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高职学院文化作为一种由高职学院师生共建、共享、维系高职学院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力量,对于加强和改进高职学院大学生思想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学院校园文化特点

1.职业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就有着明确的职业定位,他们所选择的专业就是以后所从事的职业,在几年的学习中,他们不断接受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业教育,力求成长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严明职业纪律、宽广职业知识和熟练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为日后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校园文化必定蕴含着浓厚的职业特色,同时,这种带有职业性的校园文化,也在无形中强化着学生的职业理念和职业能力。

2.实践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符合现代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而技术型人才智能结构的总体特征是以理论技术为主,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相结合。根据这一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十分重视实践环节。在课程设置上,高等职业教育中实验、实习和实训课程所占比例远远高于普通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高职院校比普通高校更强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手脑并用”“学做合一”,凸显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办学方针。

3.融合性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融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融合区域文化。“高职教育就是为地方建设服务,为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这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所以,高职院校与所在地方的区域文化相融合,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地方的建设发展。第二,融合企业文化。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职院校发展的有利途径,这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必然条件,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培育高效能的企业经营团队,以实现企业员工的价值共守、精神共通、情感共流和命运共担。这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可以塑造高职学生的企业文化理念,大大缩短了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适应期。

二、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对思想教育的影响

1.正面影响

(1)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学生在特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活动,受到特定群体意识的熏陶和影响,在此过程中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学生个性和谐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在参加校园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活动中,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发挥个性潜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社团活动,对满足学生交际、结伴、归属的需要以及发展兴趣和特长、开阔知识领域、完善认知结构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由于经验和阅历的制约,学生在价值取向与判断上往往会发生一些偏。校园文化可以通过文化的“集体意识”将学校办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成长目标,将大学的办学方向内化为学生的成长需求,将大学的办学导向升华为学生的成才导向,使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并产生出对校园和校园文化的积极参与意识。

(3)有利于学生言行举止的规范。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逐渐增强,对自我尊重的需要,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与追求,对自我价值主体地位的确认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他们希望自己能在众人面前受到尊重,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证明自己的个人价值。“这种需求与校园文化的群体意识相碰撞。使校园文化表现出对价值取向、理想情、道德规范的非正式约束功能,成为约定俗成的评定是非曲直、真假美丑的标准”。校园文化并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行为,使他们逐渐调节、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以适应学校的道德意识、是非观念,使自己处于一种认同形式下的他律状态。

2.负面影响

(1)重专业教育,轻人文培养。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许多人认为专业教育质量和学生技能是高职院校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其他工作必须依附于此。的确,专业教育质量是反映学校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但以之代替一切的做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混淆了专业教育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逻辑关系,其结果只能是对高校大学生作为“人”在文化、情感等方面心理需求的漠视。向输出素质教育不全面、缺乏健全人格的“畸形”人才。必然有损于学校自身的形象。高校的课堂教学,不单纯是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活动,也是文化意义上的活动,因而必须体现“文化的教养与熏陶”。一所高职院校的“教风”实际上就是对专业教育工作在校园文化层面上的高度概括,“专业特色”,“教学特色”必须从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去创建和培育。专业教育与实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模式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有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2)重 规章制度 管理,轻文化熏陶。一些高职院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抓精神文化建设时,片面地强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而不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没有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导致管理工作只能是管得了当面,管不了背后,学生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产生反感情绪甚至阳奉阴违。然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进而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但是要辩证地对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文化是思想,制度重在纪律约束,把制度管理和约束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才是问题的关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b19126499425@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