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大学名单 >

高考语文阅读出题人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模板归纳

你怎么看待浙江语文阅读理解题把原作者打败的事情?你觉得高考阅读理解是胡乱揣摩意思吗?

我觉得浙江语文阅读理解作用:对情节起补充2.记叙文六要素?、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题把原作者打败这件事很正常也易于理解。

高考语文阅读出题人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模板归纳高考语文阅读出题人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模板归纳


其一,原作者说自己也不知道当时那么写有什么深意,这可能是一种比较正确比较的说法,因为当自己的作品成为高考题,关系到考生的分数时,作者也怕自己的言论会影响到题目吧,甚至成为众矢之的。所以作者如此回答无法验证其真伪,自然也无法得出把原作者打败这个问题。其二,所谓文以载道,任何文学作品都是表达一定感情,隐藏一种写作动机的,否则,文学会成为文字的堆砌,文字游戏,毫无价值。因此,阅读理解题是可以用来检测考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的,这种考察方式并无不妥。当然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但这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吧,所以我们应当更加科学的设计,而不是否定阅读理解题本身。

关于浙江语文阅读理解题把作者打败的事情并不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过类似的,引起过人们的热议。记得那是小学语文书里有一篇巴金的文章,老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段意时与一名学生的理解产生分歧,老师说教参就是这么说的,得以教参为准。没想到这位学生亲自给巴金先生写了一封信,说了自己的理解,也说了教参上的标准。巴金见信后很快给这位小学生写了回信,并对小学生说,我同意你的观点,我并没有教参上的意思。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

⑥、无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就是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

诗歌、、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4)平叙(略)

11.语言2022年的高考全国I卷数学平均分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词语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义?

抓住,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17.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1.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种类?

长篇、中篇、短篇、小

24.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环境

交代发生的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27.续写结尾。

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议论文阅读技巧一论点(证明什么)

河南高考语文作文阅卷人由哪来

2022年高考7套语文试卷里,最受热议的高考作文题当属全国甲卷。以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里关于亭子匾额题名的选段为材料,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1、河南高考语文作文阅卷人为河南省教育考试院组织的河南省各大学及高中的老师或其它人员。

2、河南省每分析与对策:句中的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年高考前都会组织筛选人员,阅卷老师都是河南省各学校的老师或者大学学生。

红楼梦进高考作文题,体现了现在高考哪些出题变化?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我觉得2022年高考题在学以致用的层面上又上升了一步。

(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个桥段,说实话我在今年高考前因为痴迷《红楼梦》看了不下5遍,居然今年的高考作文就取自于这个情节。

看过《红楼梦》对这个桥段肯定不会陌生,但是没读过这部名著或者不精读的人肯定会有所懵逼。而且我也查找了一些关于考后很多人在网上关于出题《红楼梦》的选节,褒贬不一。因为都是一些在上的成年人在评论,或许是我们这些人脱离学习太久了,对于这样的名著考进考场似乎会有一些小小反感。很多人还会以孩子高中没时间读名著为由找一些借口。然而这些名著难道不应该在小学阶段就读完吗!

但我觉得,名著就是名著,而高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家专注于名著,而更多的是用名著的经典片段来开拓大家的思维,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为何说是创造性思维,这个选段如果大家熟知的话,就应该对里面的清客有所了解,当家政在问及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颇好。”而贾宝玉的“沁芳”堪称经典,完美的将园艺和当时的贾家贵族气质,与元妃省亲相融合,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反映到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以后的工作墨守成规是一种做法,实事求是大胆创新也是一种做法。而在高中阶段正是树立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黄金阶段,我们需要用教育去培养更多的创造性思维人才。

所以在这里,我觉得要感谢出题人,不仅能够围绕名著,同时还能挖掘名著值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拓展性思维的闪光点。

放眼望去。2022年是恢复高考45。回溯过去45年,作文命题的变化也体现出语文教育的变化。作文命题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的高考作文命题以政策响应为主。这在高考恢复的年1977年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上海卷“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记先进人物的二三事”,表现出对现实政策的直接关注。从思维与表达的角度看,个体的发挥空间比较小。

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文命题主要围绕道德阐释。典型如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质”或“战胜脆弱”等。从写作实际看,考生多表现个体的体会、认知与理解,写作形态上往往引经据典,低劣的则流于光荣事迹、历史典故与古典诗词的堆砌。

到2000年后,近十余年间,出现了抽象思辨的命题。但可能往往在拿哲学范畴的两个概念在辩,也容易陷于套路。在余绪看来,政策响应、道德阐释与抽象思辨三类命题,共性在于缺乏具体而真实的问题。

2015年之后,高考命题进入了又一个新阶段。探讨具体的问题,强调考察思辨能力。

不难看出,作文题也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从取材古代文化典籍到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骘,从“文明的韧性”到“味”,这些题目要求学生深化对中华文化精神内核的领悟,而非停留于浅层论述。

而近年来作文命题考查要点主要为文化理解、文化传承。这种命题趋势的变化,反映出语文教育从关注“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到关注“语文核心素养”的变迁。

一方面,材料作文在命题上逐年成熟;另一方面,给定材料的范围在不断扩展,为学生进行思辨和表达提供了更充分的空间。学生应在平时学习中培养开放性思维,思考,建立观点,敢于质疑。

而这次的《红楼梦》选材,必定会让学生们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语文也绝不仅仅是文学课,语文教育要对当代,对现实有更深入的思考。

高考语文试题中,现代文阅读怎么掌握规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阅读方法和技巧

一、 观其大略,、通读全文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包举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境界,也是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因此,我们要观其大略,通读全文。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如《景泰蓝的制作》、《神奇的极光》等。议论文的标题无非三种,一种是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种是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别了,司徒雷登》;一种是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如《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孔孟》等。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其抒情基调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

如果文章的末尾还有注释,则这些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考试就是考同学们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路,同学们平时要下功夫,争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是说明文,则将涉及到各种说明方法的材料剔除。如"举例子",则将例子剔除;"列数字",则将数字剔除;"作比较",则将比较的另一方剔除。是议论文,则将各种论据剔除,包括事例论据,引用论据,比喻论据等。是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段保留,其他部分剔除。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一篇文章中总有些词、句子含义深刻,或者包括哲理、或者点明中心,或者是耐人寻味的,这些词和句子同学们一定要去理解,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是很多的,如《在幕前的讲话》一文中提到的"一生有很多敌人,但是没有一个私敌"一句。特别注意某些虚词,如"可能、大概、也许、将会",注意偶然与必然、已然与将然的区别。考现代文就是考三个字"懂不懂",因此看懂、理解是最重要的。

常见做法:(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舍偏取正法):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的答题,难度大,要求高,往往事倍功半,或者废力不讨好,是高考语文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运用中心主旨句移用法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将文章的信息分出主次来,只提取主要的信息。具体到文章中的某个段落,则是提取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处在段首或段末,不难判断。具体到段落中的某个句子,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遵路是对文章的整体有个把握,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要有总分的概念,虽然问在一点上,但实际是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理解。)

(2)、分层归纳法: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以恢恢乎游刃有余地也,而再也不会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了。(、就是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段落大意,一般适用于散文阅读。去年考纲提出的是"善于筛选并提取信息",今年把"提取"改成了"整合"。

"提取"是把试卷中的话抄下来填在答卷上就可以了,"整合"就是把散布在文章各个方面的信息提取出来,并组织成一个观点,需要自己概括。这个考点涉及到了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分清思路的能力,其实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的能力,这属于现代文阅读中较难的考点。)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考现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

三、、定点扫描,、准备答题

完成以上两步后,正式开始答题。首先"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捷地找到,或验证。

第三讲 、解题方法和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所占分值30分,是高考语文中的重头戏,决定着高考语文的成败与否。怎样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尽量做到少失分,是很多学生所关心的事,首先就要重视课文的复习和知识的迁移,对重点课到"钻"、"熟"、"化",把几篇文章弄得滚瓜烂熟,为高考做好打底的工作。

很多同学暴露出的问题是对于高中课本学习有着很多漏洞,欠下了很多的"债",这个光靠做练习是无法偿还的。现在重新看课本要带着高考的眼光去看,课文后的练习题都是编书老师煞费苦心想出来的,有些其实就是高考的命题点。有人说课本是高考作文的资料宝库,这点我是很的,有很多作文中需要的材料课本中都有的,但是同学们却往往想不到。把课本知识弄熟后还需要学会迁移,要会用,要懂得举一反三。

其次要学会解读高考试题和应用已经学过、做过的练习题。我劝各位同学对于过去三年的高考题进行解读,而不是单纯地做,要解读出题人的意图、了解解题的思路、命题的走势,从而得到今年应试的策略。题目不在多做,重要的是、解读它。高考题目是不会重复的,但是考点、思路是一样的。

1、注意调整心理,具备两种状态

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二是一定要认真仔细。我们知道,文章一般是学术性文章,讲求科学性、严谨性,语言准确、严密。文章阅读的考查也体现了这一点,虽然题目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

2、审析题干,坐标定位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以要求为坐标来定位,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试题。

3、题干的重点和考点。拿到题目以后不要先急于答题,要先分析、理解、。每一道题目都是由命题人反复思考、呕心沥血后得出的,有些题目里是话里有话的,同学们不能一晃就过。

4、探索命题规律,掌握技巧

(1)、筛选类常见错误选项类型:

我们对现代文命题规律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设置的研究上。识破干扰项的各种手法。有不少的选择题用排除法是可以的,但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要知道为什么选这个,为什么不选这个。选择题中往往有一个"陷井",是同学们容易选错的,同学们就要学会反干扰,挑出这个干扰项。错误选项的设置方式,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

①、断章取义 ②、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明明是将那件事,里却说是这件事; ③、以偏概全

④、改变判断的性质 ⑤、答非所问,或为原文未谈及的问题、

⑦、强加因果 、 因果颠倒 所谓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

⑧、背离语境的暗示,与材料或相关信息相矛盾 ⑨、主次颠倒。次要的变成主要的

(2)、推理类设题方式:

①.对原文中的说法变换叙述角度或表达的方式。

②.对部分信息的片面理解,或对整体材料中居于次要地位的性能、作用等进行夸大,从而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③.对原文有关材料进行错误的引申与分析,推断出错误的发展趋势。

(3)注意开放性题目中的限制和要求。开放性题目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开放,而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同学们一定要了解题目在什么范围内是开放的,它的考点是什么。、回答主观性命题要攻克2个难关。一是读不到位,二是词不达意,这两个"不"是同学们正确回答主观题的"拦路虎"。回答主观题要做到、①层次清,每句话都要有逻辑性。②语言精,千万不要兜圈子、卖关子。

2019年黑龙江高考语文卷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理解(点评)

二、 剔肉存骨,、优化整合

高考文言文翻译得好不好,是否贴切,很能体现考生的古文理解水平。以下是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误区,给大家参考。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2024年高考数学出题人是谁

江苏省2022年高考数学平均分数为51.6分。

2024年高考数学出题人是谁2024年高考数学出题人是谁:没有具体消息,这些都是保密内容。

2022高考数学分是146分。来自云南的一位小伙,叫作赏鹤阳,他的总分成绩是744分,其中语文136分,数学146分,外语148分,理综292分。

云南高考理科状元赏鹤阳,就读的曲靖市中学,可以说是云南省的高中。这所高中在云南省综合实力排名前三,在全国都是百强高中。因此,学校能够提供非常好的平台,赏鹤阳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取得较好的成绩。

参加全国I卷的各省分别是广东,两湖,福建,河北,山东,江苏。

广东省2022年高考数学平均分数为38.6分。

湖南省2022年高考数学平均分数为39.6分。

湖北省2022年高考数学平均分数为40.3分。

福建省2022年高考数学平均分数为37.8分。

河北省2022年高考数学平均分数为46.6分。

山东省2022年高考数学平均分数为4语文数学老师啊,3.6分。

西安铁一中的张博渊同学在今年高考中以总分分获得了2022年陕西省高考状元。他单科分数语文137分,数学145分,外语149分,综合292分。

2022年湖北高考文理科分余文凯702分,余文凯毕业于华师一附中,2022年高考成绩为702分(物理)。其中,语文124分,数学144分,外语141分,物理98分,化学97分,生物98分。余文凯的志向是想学人工智能专业icon,在需要的地方作贡献。

河南理科状元赵宸一,洛阳一高的赵宸一同学在今年高考中凭借优异表现夺得了2022年河南省高考状元,高考总分709分,语文成绩为139分,数学成绩为141分,外语成绩为146分,理综283。

2013江苏高考语文、数学总命题人是谁???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语文 骆冬青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数学 葛军

语文 骆冬青 数学 葛军 葛军神很无语。。。到后来基本上你写了个解都会有两分,语文还好啦,只不过作文什么的很容易偏题

数学不出意外的话是葛军,语文就不太清楚了。

我很确定的告诉你数学不是葛军,今天开始命题了,难度求稳

语文今年没有组长,骆冬青病了没有去。

知道又怎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b19126499425@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