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大学名单 >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本文目录一览: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

我们学习 七年级历史 下册的知识上要敢于兼收并蓄采纳众长。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的知识点,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一)

辉煌的隋唐 文化

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年。

2、唐朝长安是当时世界上的城市。

3、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4、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王”。

5、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精美的壁画、塑像,大量佛经、文书)。

6、唐朝三位的诗人及代表作:李白,诗仙,《蜀道难》;杜甫,诗圣,“三吏”“三别”,作品称为“诗史”;白居易《新乐府》。

7、书法名家:颜真卿和柳公权;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画圣,开写意画先河)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二)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 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2)契丹国的建立:10 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 匡胤就是宋太祖。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 方法 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与辽的和战---澶渊之盟

(1)时间:宋真宗统治时

(2)内容: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评价:①宋每年要给辽岁币给老增加了负担,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②但这个条约也使辽宋 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边境和平,这样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双方在边境地区贸易的发展

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11 世纪前期,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12 世纪初期,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

2、1127 年,北宋被金灭亡,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3、抗金英雄:岳飞 郾城大捷

4、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政权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辽契丹

10 世纪初辽太祖阿保机上京北宋汉族960 年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西夏项

11 世纪前期李元昊兴庆金女真

12 世纪初期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南宋汉族1127 年宋高宗赵构临安(今杭州)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三)

繁盛一时的隋朝

考点: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 七下P4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统一,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统一、安定,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我们学习 七年级历史 下册的知识上要敢于兼收并蓄采纳众长。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的知识点,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一)

辉煌的隋唐 文化

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年。

2、唐朝长安是当时世界上的城市。

3、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4、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王”。

5、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精美的壁画、塑像,大量佛经、文书)。

6、唐朝三位的诗人及代表作:李白,诗仙,《蜀道难》;杜甫,诗圣,“三吏”“三别”,作品称为“诗史”;白居易《新乐府》。

7、书法名家:颜真卿和柳公权;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画圣,开写意画先河)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二)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 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2)契丹国的建立:10 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 匡胤就是宋太祖。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 方法 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与辽的和战---澶渊之盟

(1)时间:宋真宗统治时

(2)内容: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评价:①宋每年要给辽岁币给老增加了负担,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②但这个条约也使辽宋 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边境和平,这样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双方在边境地区贸易的发展

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11 世纪前期,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12 世纪初期,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

2、1127 年,北宋被金灭亡,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3、抗金英雄:岳飞 郾城大捷

4、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政权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辽契丹

10 世纪初辽太祖阿保机上京北宋汉族960 年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西夏项

11 世纪前期李元昊兴庆金女真

12 世纪初期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南宋汉族1127 年宋高宗赵构临安(今杭州)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三)

繁盛一时的隋朝

考点: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 七下P4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统一,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统一、安定,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下面是我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供大家参考。

1.“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统一、安定,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2.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性的大都市。

4.女皇武则天

1.称帝: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是历史上的女。

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在位期间,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5.鉴真东渡

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2.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的医、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6.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对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7.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后定都大都。

2.统治: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

3.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点

我们学习 七年级历史 下册的知识上要敢于兼收并蓄采纳众长。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的知识点,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一)

辉煌的隋唐 文化

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年。

2、唐朝长安是当时世界上的城市。

3、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4、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王”。

5、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精美的壁画、塑像,大量佛经、文书)。

6、唐朝三位的诗人及代表作:李白,诗仙,《蜀道难》;杜甫,诗圣,“三吏”“三别”,作品称为“诗史”;白居易《新乐府》。

7、书法名家:颜真卿和柳公权;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画圣,开写意画先河)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二)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 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2)契丹国的建立:10 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 匡胤就是宋太祖。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 方法 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与辽的和战---澶渊之盟

(1)时间:宋真宗统治时

(2)内容: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评价:①宋每年要给辽岁币给老增加了负担,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②但这个条约也使辽宋 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边境和平,这样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双方在边境地区贸易的发展

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11 世纪前期,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12 世纪初期,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

2、1127 年,北宋被金灭亡,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3、抗金英雄:岳飞 郾城大捷

4、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政权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辽契丹

10 世纪初辽太祖阿保机上京北宋汉族960 年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西夏项

11 世纪前期李元昊兴庆金女真

12 世纪初期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南宋汉族1127 年宋高宗赵构临安(今杭州)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三)

繁盛一时的隋朝

考点: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 七下P4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统一,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统一、安定,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下面是我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供大家参考。

1.“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统一、安定,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2.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性的大都市。

4.女皇武则天

1.称帝: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是历史上的女。

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在位期间,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5.鉴真东渡

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2.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的医、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6.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对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7.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后定都大都。

2.统治: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

3.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一下册历史的学习中同学们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有很多的,所以同学们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需要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整理总结。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单元

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P2-5)

隋文帝:杨坚(北周外戚)

1.建立隋朝(581年,都城长安)

2.灭陈,南北重归统一(589年)

3.励精图治

隋炀帝:杨广

1. 开通大运河(605年开始)

一. 南北重归统一

1. 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人口有大幅度增长,据史载大仓库的粮食、布匹,可以供应五六十年的开销。

二. 大运河的开通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意义: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1.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

隋统一条件:

客观上:

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

②长期分裂割据,渴望统一

③南京陈政权的

主观上:

①隋建立后,励精图治,稳定,经济繁荣

②隋灭陈作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得当

2.大运河:

三个点:洛阳、涿郡、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第二课 贞观之治(P7-10)

一.李渊(唐高祖)建唐(618年 长安)

二.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1.关于贞观之治:一是贞观、太宗年号是唐太宗时期,二是“贞观之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

1. 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中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

措施:

1.吸取隋亡的教训()

2. 轻徭薄税,发展农业(经济)

3. 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

4.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经济)

5. 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经济)

6. 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的负担()

7.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

敢于直言的魏征(的谏臣)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1.我国历史上的女皇上

2.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3. 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4.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三课 “开元盛世”(P12-15)

开元之治

1. 任用贤才,励精为治。

2. 整顿地方吏治。

3. 提倡节俭。

(书P12)

盛世(经济繁荣)

1. 农业:曲辕犁、筒车、

2. 手工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 商业:长安

盛世经济的繁荣

1. 唐玄宗时期,共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茶叶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唐朝的农民还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3.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4. 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性的大都市。

5. 唐玄宗统治前期,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6. 907年,唐朝灭亡。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 科举制的诞生

1.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2.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唐)

1.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大国学的规模

2.武则天:创设殿试和武举

3.唐太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1.唐朝科举制的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三.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的制度,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文学艺术的发展。

1.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延续犁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1905)

第五课 “和同一家人”(P22-26)

民族关系

一. 民族政策

1. 唐太宗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二.唐与突厥(新疆)

1.(唐太宗)安西都护府

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加强管辖。

安西都护府:唐太宗

北亭都护府:武则天

三. 唐与吐蕃()

1. 七世纪(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

2. 八世纪(唐中宗)金城公主入藏

1. 吐蕃人是藏族的先祖,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有的以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他们的纺织业和冶铸业的水平也很高。

2. 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罗些。

3. 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之间的友好关系。

四. 回纥的勃兴

1. 回纥是尔族的祖先,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八世纪中期,回纥建立汗国,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双方关系友好,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五.“车书本一家”

1.隋唐时期,我国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生活着靺鞨族,有“海东盛国”之称。

2. 隋唐之际,云南洱海间一带发布着六诏。六诏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后来,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边的南诏统一了六诏,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第六课 对外友好往来

兼收并蓄

一. 遣唐使

1. 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的遣唐使有是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2. 使团规模庞大,少则二百多人,多至五六百人。

3. 遣唐使会过后,很受重视。他们一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改革,他们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

二.鉴真东渡

1.唐玄宗是,鉴真应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文化。

2.许多新罗商人来到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新罗仿唐制建立了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4.朝鲜的音乐也传入

四.玄奘西游

1.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

2.还以亲身写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第七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 高超的建筑水平

1.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以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2.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的城市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二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2.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等。

3.唐朝印刷的《金刚经》(印于868年),是世界上现存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术品

三 光耀千古的诗坛

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成就、影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李白:性格豪放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有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

诗仙

3.杜甫:生活在唐朝有盛转衰的时代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年代

三吏、三别 诗圣

4.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

《秦中吟》《新乐府》

他提倡诗歌要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

他的诗:讽刺,同情,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第七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一 灿烂夺目得到书法和绘画

1.颜真卿:创立了雄浑敦厚的新书体,人称“颜体”

他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2.柳公权:自成“柳体”

他的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

在书史上留下“笔谏”的美名

3. 后人把柳书和颜书并成为“颜筋柳骨”

4. 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

《历代帝王像》《布辇图》

5. 吴道子:画技高超,后世称他为“画圣”

《松子天王图》

二 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1.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2.莫高窟堪称世界的艺术宝库之一

三 盛大欢腾的乐舞

1.唐太宗:《亲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九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 契丹族的兴起和陈桥兵变

1.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那时候,唐朝已经灭亡,出现犁割据混战的局面。黄河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合称“五代”(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3.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他的身上,高呼“万岁”

4.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5.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分割局面。

二 辽、宋、夏的和战。

1.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

2.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保持和平局面。

3.那时候,西北地区的项族势力崛起。11世纪前期,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元昊向宋陈称臣,送给西夏岁币。

4.西夏设太学,译汉文书,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5.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

6.金先灭了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北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于同年登上皇位,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7.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了许多失地。宋高祖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他们的统治,就向金求和,并令岳飞等人班师,解除他们的兵权。秦桧还以所谓的“谋反”罪了岳飞。

8.岳飞班师以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第十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 南方农业的发展

1.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

2.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步超过北方。

3.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新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

4.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5.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6.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7.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许多茶园。

8.重要原因:北人南迁

二 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 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从海南兴起的棉织品,南宋是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宋代是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南宋)。

3.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的瓷都。

4.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三 南方商业的繁荣

1.那时候商业都市很多,的是开封和杭州,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 “买卖昼夜不绝”。

2.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强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4.那时候,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早的纸币。

5.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6.从唐朝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完成。

7.那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也是“根本,仰给东南”的解释)

8.六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十一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风貌

一 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北宋初年,崇尚节俭,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对各级官员的服色都有严格的规定,普通老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到后来,之风盛行,统治者的衣服精美华丽。受北方人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南宋有的学者认为: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

2.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脚的陋习也逐渐传开。这反映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3.那时的饮食相当丰富,东京城里的食品有两百多种,夜市上的小吃很多,夏季还有冷饮。

4.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为多,南宋的羊肉价格较高,一般人吃不起,南方人吃鱼多。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

一、复习时间

大约有四周的复习时间。周每班每周2节课,后三周每班每周3节课,这样算下来,每班大约能有11节课的复习时间。

二、复习任务

初一学期历史共有四个单元,24课。

三、复习措施

我们把短暂的复习时间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主要巩固基础知识。用8节课,课堂上老师领着复习,把基础知识再强调一遍,照顾那些学困生,至少让他们也知道基础知识“是什么”,使那些好学生再加深印象,达到熟练的程度。然后跟配套练习题,课堂上限时闭卷完成,再自己动手校正答案,题型包括填空、选择和连线。,对于那些没有现成答案,侧重于理解的问题,教师再学生分析共同解决。

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拿到占六成以上的基础知识分。

第二阶段,主要是解决重点难点。用3课时,这一阶段需要老师一专题的形式,学生把相关联的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强化记忆和理解;然后再配相关练习题加以巩固应用。

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更够更好的应对材料解析题的考察,能力会大有提高。

四、复习目标

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我们的目标是使学生的生人数在期末考试中升至平均数以上。虽然难度很大,但是我们会尽力、会尽的努力。并相信我们的努力会有相应的收获!

初一历史学习难点与对策

难在记忆——内容繁多,难理头绪,记不住,容易忘。

具体对策:硬背不如巧记,贵在每日坚持,切忌考前突击。

实用举例: ①奇数法记年代: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17张勋复辟、1919五四运动、1921成立。 ②中外史对比法:1939--1945二战(世界反)抗日 ③因果推导法:市场(根本)————销烟(直接)—— ④浓缩转化法:戊戌变法——“变”(:君主立宪;经济:发展)

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容易忽略的问题。 实用举例:2007年太原市中考《文综卷•历史部分》的三道题目解析。 ①列举:在新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件事(3分)1927:南昌;1935:参加遵义会议,支持正确主张;1936: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叙述要简单、准确 ②材料解析: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将材料中的语句加以概括和转化出对内改革(依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对外学习借鉴他国经验两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20世纪30年的时代特征?(4分) 应包含(总趋势——和平与发展,关系特点——美苏争霸到多极化)、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科技(高科技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

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实用举例:①2007年高考的一道选择题引发的争议;谥号、庙号、帝号、年号的别——文科更注重积累。 ②《大国崛起》热映引发的出题热;从整体设问:共同原因、经验、共同目标、启示等;从单个设问: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响(启示);关系:个别原因已包含了共同原因。 ③文明史观在命题中的体现和做题的要求。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命题更关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大,如生产工具变革、三次工业革命等。

猜你喜欢:

1. 初一历史知识点大全

2.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梳理

3.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4.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重点总结

5. 初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1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项族

1.契丹族

(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2)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3)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项族 (1)生活区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2)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

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1)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沉重的负担。

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④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 文化 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的发展和统一。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辽宋、宋夏之间的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它给中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的统一。

◆易混辨析

“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

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

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2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①南方战乱较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 措施 ;⑤劳动的辛勤劳作。

2.区域拓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3.表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1)水稻:①品种: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②区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③结果: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 谚语 。

(2)经济作物:①茶树:南方各地普遍 种植 茶树。②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1)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浙江哥窑等地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早的船坞。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

(1)城市: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2)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城乡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3)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2.外贸

(1)港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范围: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半岛和非洲东岸。

(3)管理: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四、经济重心南移

1.时间: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

2.表现: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根本,仰给东南

思考:1.宋朝海外贸易为何发达?

(1)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能够进行远洋航行。

(3)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从而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4)两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转而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我国经济重心以秦岭——淮河为界,其南移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1)东汉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

(2)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3)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终完成。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3

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1.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疆域:今天的新疆、、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的。

二、行省制度

1.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确立了君主的集权制度,创立行省制度

2.措施

(1)在,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3.影响: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清以后继续沿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原则: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根据各地区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2.措施

(1)对管理。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王朝首次在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对的管辖。在设宣政院,在调查户口,设置驿站和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3.意义:正式成为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释疑解难

简述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1)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割据和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大江南北的统一。

(2)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立巩固了的统一,是我国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很大。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

(4)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这是对地区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标志。

(5)元朝在设置宣政院,主管全国的事宜和的军政要务。从元朝开始,地区已正式纳入的直接管辖之下。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4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都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大都市。

2.都市生活 (1)在北宋的开封,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2)瓦子①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②表现: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即“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杂剧: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形成于宋代,元朝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

(4)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 春节 、 元宵节 、 中秋节 等,在宋代都有了。一些节日习俗,如春节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挂彩灯、划旱船, 端午节 吃粽子、赛龙舟等节日习俗,流传至今。

二、宋词

1.出现: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成为_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2.特点:每首词有一定的格式,即词牌,如《念奴娇》《_满江红_》《蝶恋花》等。

3.代表

(1)苏轼:北宋文学家,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感的艺术效果。

(2)李清照: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前期描挚的夫妇情感,后期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

(3)辛弃疾:南宋人,词风豪放,具有报国情怀,词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元曲

1.组成: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名家

(1)关汉卿:元代秀的戏剧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补充1、史学: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史学上的“两司马”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5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即明太祖。定都应天府 ,今南京。

2.统一: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2.措施

(1)在地方:①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2)在:①废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负责。②将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3)司法上:设立“厂卫”特务结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

④思想上:八股取士。

3.特点:地方和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负责。

4.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大为加强。

三、八股取士----科举考试的变化

1.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形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

3.危害: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棉纺织业由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总结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 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知识点(人教版)

★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难点总结(两套)

★ 七年级历史全重要的知识点

★ 2020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我们学习 七年级历史 下册的知识上要敢于兼收并蓄采纳众长。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的知识点,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一)

辉煌的隋唐 文化

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年。

2、唐朝长安是当时世界上的城市。

3、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4、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王”。

5、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精美的壁画、塑像,大量佛经、文书)。

6、唐朝三位的诗人及代表作:李白,诗仙,《蜀道难》;杜甫,诗圣,“三吏”“三别”,作品称为“诗史”;白居易《新乐府》。

7、书法名家:颜真卿和柳公权;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画圣,开写意画先河)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二)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 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2)契丹国的建立:10 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 匡胤就是宋太祖。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 方法 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与辽的和战---澶渊之盟

(1)时间:宋真宗统治时

(2)内容: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评价:①宋每年要给辽岁币给老增加了负担,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②但这个条约也使辽宋 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边境和平,这样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双方在边境地区贸易的发展

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11 世纪前期,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12 世纪初期,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

2、1127 年,北宋被金灭亡,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3、抗金英雄:岳飞 郾城大捷

4、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政权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辽契丹

10 世纪初辽太祖阿保机上京北宋汉族960 年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西夏项

11 世纪前期李元昊兴庆金女真

12 世纪初期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南宋汉族1127 年宋高宗赵构临安(今杭州)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三)

繁盛一时的隋朝

考点: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 七下P4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统一,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统一、安定,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下面是我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供大家参考。

1.“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统一、安定,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2.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性的大都市。

4.女皇武则天

1.称帝: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是历史上的女。

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在位期间,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5.鉴真东渡

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2.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的医、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6.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对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7.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后定都大都。

2.统治: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

3.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一下册历史的学习中同学们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有很多的,所以同学们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需要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整理总结。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单元

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P2-5)

隋文帝:杨坚(北周外戚)

1.建立隋朝(581年,都城长安)

2.灭陈,南北重归统一(589年)

3.励精图治

隋炀帝:杨广

1. 开通大运河(605年开始)

一. 南北重归统一

1. 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人口有大幅度增长,据史载大仓库的粮食、布匹,可以供应五六十年的开销。

二. 大运河的开通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意义: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1.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

隋统一条件:

客观上:

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

②长期分裂割据,渴望统一

③南京陈政权的

主观上:

①隋建立后,励精图治,稳定,经济繁荣

②隋灭陈作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得当

2.大运河:

三个点:洛阳、涿郡、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第二课 贞观之治(P7-10)

一.李渊(唐高祖)建唐(618年 长安)

二.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1.关于贞观之治:一是贞观、太宗年号是唐太宗时期,二是“贞观之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

1. 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中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

措施:

1.吸取隋亡的教训()

2. 轻徭薄税,发展农业(经济)

3. 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

4.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经济)

5. 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经济)

6. 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的负担()

7.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

敢于直言的魏征(的谏臣)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1.我国历史上的女皇上

2.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3. 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4.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三课 “开元盛世”(P12-15)

开元之治

1. 任用贤才,励精为治。

2. 整顿地方吏治。

3. 提倡节俭。

(书P12)

盛世(经济繁荣)

1. 农业:曲辕犁、筒车、

2. 手工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 商业:长安

盛世经济的繁荣

1. 唐玄宗时期,共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茶叶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唐朝的农民还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3.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4. 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性的大都市。

5. 唐玄宗统治前期,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6. 907年,唐朝灭亡。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 科举制的诞生

1.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2.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唐)

1.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大国学的规模

2.武则天:创设殿试和武举

3.唐太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1.唐朝科举制的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三.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的制度,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文学艺术的发展。

1.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延续犁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1905)

第五课 “和同一家人”(P22-26)

民族关系

一. 民族政策

1. 唐太宗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二.唐与突厥(新疆)

1.(唐太宗)安西都护府

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加强管辖。

安西都护府:唐太宗

北亭都护府:武则天

三. 唐与吐蕃()

1. 七世纪(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

2. 八世纪(唐中宗)金城公主入藏

1. 吐蕃人是藏族的先祖,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有的以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他们的纺织业和冶铸业的水平也很高。

2. 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罗些。

3. 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之间的友好关系。

四. 回纥的勃兴

1. 回纥是尔族的祖先,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八世纪中期,回纥建立汗国,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双方关系友好,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五.“车书本一家”

1.隋唐时期,我国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生活着靺鞨族,有“海东盛国”之称。

2. 隋唐之际,云南洱海间一带发布着六诏。六诏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后来,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边的南诏统一了六诏,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第六课 对外友好往来

兼收并蓄

一. 遣唐使

1. 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的遣唐使有是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2. 使团规模庞大,少则二百多人,多至五六百人。

3. 遣唐使会过后,很受重视。他们一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改革,他们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

二.鉴真东渡

1.唐玄宗是,鉴真应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文化。

2.许多新罗商人来到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新罗仿唐制建立了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4.朝鲜的音乐也传入

四.玄奘西游

1.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

2.还以亲身写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第七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 高超的建筑水平

1.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以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2.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的城市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二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2.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等。

3.唐朝印刷的《金刚经》(印于868年),是世界上现存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术品

三 光耀千古的诗坛

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成就、影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李白:性格豪放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有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

诗仙

3.杜甫:生活在唐朝有盛转衰的时代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年代

三吏、三别 诗圣

4.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

《秦中吟》《新乐府》

他提倡诗歌要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

他的诗:讽刺,同情,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第七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一 灿烂夺目得到书法和绘画

1.颜真卿:创立了雄浑敦厚的新书体,人称“颜体”

他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2.柳公权:自成“柳体”

他的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

在书史上留下“笔谏”的美名

3. 后人把柳书和颜书并成为“颜筋柳骨”

4. 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

《历代帝王像》《布辇图》

5. 吴道子:画技高超,后世称他为“画圣”

《松子天王图》

二 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1.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2.莫高窟堪称世界的艺术宝库之一

三 盛大欢腾的乐舞

1.唐太宗:《亲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九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 契丹族的兴起和陈桥兵变

1.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那时候,唐朝已经灭亡,出现犁割据混战的局面。黄河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合称“五代”(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3.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他的身上,高呼“万岁”

4.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5.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分割局面。

二 辽、宋、夏的和战。

1.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

2.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保持和平局面。

3.那时候,西北地区的项族势力崛起。11世纪前期,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元昊向宋陈称臣,送给西夏岁币。

4.西夏设太学,译汉文书,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5.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

6.金先灭了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北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于同年登上皇位,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7.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了许多失地。宋高祖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他们的统治,就向金求和,并令岳飞等人班师,解除他们的兵权。秦桧还以所谓的“谋反”罪了岳飞。

8.岳飞班师以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第十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 南方农业的发展

1.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

2.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步超过北方。

3.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新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

4.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5.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6.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7.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许多茶园。

8.重要原因:北人南迁

二 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 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从海南兴起的棉织品,南宋是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宋代是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南宋)。

3.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的瓷都。

4.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三 南方商业的繁荣

1.那时候商业都市很多,的是开封和杭州,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 “买卖昼夜不绝”。

2.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强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4.那时候,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早的纸币。

5.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6.从唐朝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完成。

7.那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也是“根本,仰给东南”的解释)

8.六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十一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风貌

一 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北宋初年,崇尚节俭,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对各级官员的服色都有严格的规定,普通老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到后来,之风盛行,统治者的衣服精美华丽。受北方人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南宋有的学者认为: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

2.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脚的陋习也逐渐传开。这反映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3.那时的饮食相当丰富,东京城里的食品有两百多种,夜市上的小吃很多,夏季还有冷饮。

4.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为多,南宋的羊肉价格较高,一般人吃不起,南方人吃鱼多。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

一、复习时间

大约有四周的复习时间。周每班每周2节课,后三周每班每周3节课,这样算下来,每班大约能有11节课的复习时间。

二、复习任务

初一学期历史共有四个单元,24课。

三、复习措施

我们把短暂的复习时间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主要巩固基础知识。用8节课,课堂上老师领着复习,把基础知识再强调一遍,照顾那些学困生,至少让他们也知道基础知识“是什么”,使那些好学生再加深印象,达到熟练的程度。然后跟配套练习题,课堂上限时闭卷完成,再自己动手校正答案,题型包括填空、选择和连线。,对于那些没有现成答案,侧重于理解的问题,教师再学生分析共同解决。

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拿到占六成以上的基础知识分。

第二阶段,主要是解决重点难点。用3课时,这一阶段需要老师一专题的形式,学生把相关联的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强化记忆和理解;然后再配相关练习题加以巩固应用。

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更够更好的应对材料解析题的考察,能力会大有提高。

四、复习目标

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我们的目标是使学生的生人数在期末考试中升至平均数以上。虽然难度很大,但是我们会尽力、会尽的努力。并相信我们的努力会有相应的收获!

初一历史学习难点与对策

难在记忆——内容繁多,难理头绪,记不住,容易忘。

具体对策:硬背不如巧记,贵在每日坚持,切忌考前突击。

实用举例: ①奇数法记年代: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17张勋复辟、1919五四运动、1921成立。 ②中外史对比法:1939--1945二战(世界反)抗日 ③因果推导法:市场(根本)————销烟(直接)—— ④浓缩转化法:戊戌变法——“变”(:君主立宪;经济:发展)

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容易忽略的问题。 实用举例:2007年太原市中考《文综卷•历史部分》的三道题目解析。 ①列举:在新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件事(3分)1927:南昌;1935:参加遵义会议,支持正确主张;1936: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叙述要简单、准确 ②材料解析: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将材料中的语句加以概括和转化出对内改革(依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对外学习借鉴他国经验两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20世纪30年的时代特征?(4分) 应包含(总趋势——和平与发展,关系特点——美苏争霸到多极化)、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科技(高科技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

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实用举例:①2007年高考的一道选择题引发的争议;谥号、庙号、帝号、年号的别——文科更注重积累。 ②《大国崛起》热映引发的出题热;从整体设问:共同原因、经验、共同目标、启示等;从单个设问: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响(启示);关系:个别原因已包含了共同原因。 ③文明史观在命题中的体现和做题的要求。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命题更关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大,如生产工具变革、三次工业革命等。

猜你喜欢:

1. 初一历史知识点大全

2.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梳理

3.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4.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重点总结

5. 初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我们学习 七年级历史 下册的知识上要敢于兼收并蓄采纳众长。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的知识点,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一)

辉煌的隋唐 文化

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年。

2、唐朝长安是当时世界上的城市。

3、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4、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王”。

5、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精美的壁画、塑像,大量佛经、文书)。

6、唐朝三位的诗人及代表作:李白,诗仙,《蜀道难》;杜甫,诗圣,“三吏”“三别”,作品称为“诗史”;白居易《新乐府》。

7、书法名家:颜真卿和柳公权;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画圣,开写意画先河)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二)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 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2)契丹国的建立:10 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 匡胤就是宋太祖。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 方法 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与辽的和战---澶渊之盟

(1)时间:宋真宗统治时

(2)内容: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评价:①宋每年要给辽岁币给老增加了负担,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②但这个条约也使辽宋 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边境和平,这样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双方在边境地区贸易的发展

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11 世纪前期,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12 世纪初期,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

2、1127 年,北宋被金灭亡,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3、抗金英雄:岳飞 郾城大捷

4、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政权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辽契丹

10 世纪初辽太祖阿保机上京北宋汉族960 年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西夏项

11 世纪前期李元昊兴庆金女真

12 世纪初期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南宋汉族1127 年宋高宗赵构临安(今杭州)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三)

繁盛一时的隋朝

考点: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 七下P4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统一,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统一、安定,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下面是我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供大家参考。

1.“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统一、安定,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2.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性的大都市。

4.女皇武则天

1.称帝: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是历史上的女。

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在位期间,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5.鉴真东渡

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2.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的医、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6.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对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7.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后定都大都。

2.统治: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

3.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一下册历史的学习中同学们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有很多的,所以同学们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需要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整理总结。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单元

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P2-5)

隋文帝:杨坚(北周外戚)

1.建立隋朝(581年,都城长安)

2.灭陈,南北重归统一(589年)

3.励精图治

隋炀帝:杨广

1. 开通大运河(605年开始)

一. 南北重归统一

1. 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人口有大幅度增长,据史载大仓库的粮食、布匹,可以供应五六十年的开销。

二. 大运河的开通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意义: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1.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

隋统一条件:

客观上:

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

②长期分裂割据,渴望统一

③南京陈政权的

主观上:

①隋建立后,励精图治,稳定,经济繁荣

②隋灭陈作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得当

2.大运河:

三个点:洛阳、涿郡、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第二课 贞观之治(P7-10)

一.李渊(唐高祖)建唐(618年 长安)

二.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1.关于贞观之治:一是贞观、太宗年号是唐太宗时期,二是“贞观之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

1. 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中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

措施:

1.吸取隋亡的教训()

2. 轻徭薄税,发展农业(经济)

3. 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

4.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经济)

5. 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经济)

6. 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的负担()

7.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

敢于直言的魏征(的谏臣)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1.我国历史上的女皇上

2.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3. 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4.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三课 “开元盛世”(P12-15)

开元之治

1. 任用贤才,励精为治。

2. 整顿地方吏治。

3. 提倡节俭。

(书P12)

盛世(经济繁荣)

1. 农业:曲辕犁、筒车、

2. 手工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 商业:长安

盛世经济的繁荣

1. 唐玄宗时期,共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茶叶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唐朝的农民还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3.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4. 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性的大都市。

5. 唐玄宗统治前期,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6. 907年,唐朝灭亡。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 科举制的诞生

1.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2.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唐)

1.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大国学的规模

2.武则天:创设殿试和武举

3.唐太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1.唐朝科举制的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三.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的制度,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文学艺术的发展。

1.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延续犁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1905)

第五课 “和同一家人”(P22-26)

民族关系

一. 民族政策

1. 唐太宗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二.唐与突厥(新疆)

1.(唐太宗)安西都护府

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加强管辖。

安西都护府:唐太宗

北亭都护府:武则天

三. 唐与吐蕃()

1. 七世纪(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

2. 八世纪(唐中宗)金城公主入藏

1. 吐蕃人是藏族的先祖,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有的以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他们的纺织业和冶铸业的水平也很高。

2. 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罗些。

3. 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之间的友好关系。

四. 回纥的勃兴

1. 回纥是尔族的祖先,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八世纪中期,回纥建立汗国,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双方关系友好,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五.“车书本一家”

1.隋唐时期,我国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生活着靺鞨族,有“海东盛国”之称。

2. 隋唐之际,云南洱海间一带发布着六诏。六诏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后来,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边的南诏统一了六诏,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第六课 对外友好往来

兼收并蓄

一. 遣唐使

1. 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的遣唐使有是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2. 使团规模庞大,少则二百多人,多至五六百人。

3. 遣唐使会过后,很受重视。他们一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改革,他们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

二.鉴真东渡

1.唐玄宗是,鉴真应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文化。

2.许多新罗商人来到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新罗仿唐制建立了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4.朝鲜的音乐也传入

四.玄奘西游

1.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

2.还以亲身写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第七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 高超的建筑水平

1.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以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2.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的城市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二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2.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等。

3.唐朝印刷的《金刚经》(印于868年),是世界上现存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术品

三 光耀千古的诗坛

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成就、影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李白:性格豪放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有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

诗仙

3.杜甫:生活在唐朝有盛转衰的时代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年代

三吏、三别 诗圣

4.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

《秦中吟》《新乐府》

他提倡诗歌要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

他的诗:讽刺,同情,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第七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一 灿烂夺目得到书法和绘画

1.颜真卿:创立了雄浑敦厚的新书体,人称“颜体”

他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2.柳公权:自成“柳体”

他的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

在书史上留下“笔谏”的美名

3. 后人把柳书和颜书并成为“颜筋柳骨”

4. 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

《历代帝王像》《布辇图》

5. 吴道子:画技高超,后世称他为“画圣”

《松子天王图》

二 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1.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2.莫高窟堪称世界的艺术宝库之一

三 盛大欢腾的乐舞

1.唐太宗:《亲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九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 契丹族的兴起和陈桥兵变

1.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那时候,唐朝已经灭亡,出现犁割据混战的局面。黄河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合称“五代”(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3.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他的身上,高呼“万岁”

4.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5.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分割局面。

二 辽、宋、夏的和战。

1.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

2.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保持和平局面。

3.那时候,西北地区的项族势力崛起。11世纪前期,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元昊向宋陈称臣,送给西夏岁币。

4.西夏设太学,译汉文书,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5.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

6.金先灭了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北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于同年登上皇位,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7.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了许多失地。宋高祖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他们的统治,就向金求和,并令岳飞等人班师,解除他们的兵权。秦桧还以所谓的“谋反”罪了岳飞。

8.岳飞班师以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第十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 南方农业的发展

1.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

2.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步超过北方。

3.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新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

4.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5.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6.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7.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许多茶园。

8.重要原因:北人南迁

二 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 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从海南兴起的棉织品,南宋是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宋代是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南宋)。

3.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的瓷都。

4.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三 南方商业的繁荣

1.那时候商业都市很多,的是开封和杭州,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 “买卖昼夜不绝”。

2.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强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4.那时候,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早的纸币。

5.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6.从唐朝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完成。

7.那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也是“根本,仰给东南”的解释)

8.六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十一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风貌

一 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北宋初年,崇尚节俭,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对各级官员的服色都有严格的规定,普通老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到后来,之风盛行,统治者的衣服精美华丽。受北方人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南宋有的学者认为: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

2.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脚的陋习也逐渐传开。这反映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3.那时的饮食相当丰富,东京城里的食品有两百多种,夜市上的小吃很多,夏季还有冷饮。

4.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为多,南宋的羊肉价格较高,一般人吃不起,南方人吃鱼多。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

一、复习时间

大约有四周的复习时间。周每班每周2节课,后三周每班每周3节课,这样算下来,每班大约能有11节课的复习时间。

二、复习任务

初一学期历史共有四个单元,24课。

三、复习措施

我们把短暂的复习时间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主要巩固基础知识。用8节课,课堂上老师领着复习,把基础知识再强调一遍,照顾那些学困生,至少让他们也知道基础知识“是什么”,使那些好学生再加深印象,达到熟练的程度。然后跟配套练习题,课堂上限时闭卷完成,再自己动手校正答案,题型包括填空、选择和连线。,对于那些没有现成答案,侧重于理解的问题,教师再学生分析共同解决。

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拿到占六成以上的基础知识分。

第二阶段,主要是解决重点难点。用3课时,这一阶段需要老师一专题的形式,学生把相关联的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强化记忆和理解;然后再配相关练习题加以巩固应用。

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更够更好的应对材料解析题的考察,能力会大有提高。

四、复习目标

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我们的目标是使学生的生人数在期末考试中升至平均数以上。虽然难度很大,但是我们会尽力、会尽的努力。并相信我们的努力会有相应的收获!

初一历史学习难点与对策

难在记忆——内容繁多,难理头绪,记不住,容易忘。

具体对策:硬背不如巧记,贵在每日坚持,切忌考前突击。

实用举例: ①奇数法记年代: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17张勋复辟、1919五四运动、1921成立。 ②中外史对比法:1939--1945二战(世界反)抗日 ③因果推导法:市场(根本)————销烟(直接)—— ④浓缩转化法:戊戌变法——“变”(:君主立宪;经济:发展)

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容易忽略的问题。 实用举例:2007年太原市中考《文综卷•历史部分》的三道题目解析。 ①列举:在新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件事(3分)1927:南昌;1935:参加遵义会议,支持正确主张;1936: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叙述要简单、准确 ②材料解析: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将材料中的语句加以概括和转化出对内改革(依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对外学习借鉴他国经验两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20世纪30年的时代特征?(4分) 应包含(总趋势——和平与发展,关系特点——美苏争霸到多极化)、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科技(高科技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

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实用举例:①2007年高考的一道选择题引发的争议;谥号、庙号、帝号、年号的别——文科更注重积累。 ②《大国崛起》热映引发的出题热;从整体设问:共同原因、经验、共同目标、启示等;从单个设问: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响(启示);关系:个别原因已包含了共同原因。 ③文明史观在命题中的体现和做题的要求。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命题更关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大,如生产工具变革、三次工业革命等。

猜你喜欢:

1. 初一历史知识点大全

2.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梳理

3.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4.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重点总结

5. 初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1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项族

1.契丹族

(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2)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3)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项族 (1)生活区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2)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

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1)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沉重的负担。

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④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 文化 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的发展和统一。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辽宋、宋夏之间的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它给中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的统一。

◆易混辨析

“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

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

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2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①南方战乱较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 措施 ;⑤劳动的辛勤劳作。

2.区域拓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3.表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1)水稻:①品种: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②区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③结果: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 谚语 。

(2)经济作物:①茶树:南方各地普遍 种植 茶树。②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1)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浙江哥窑等地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早的船坞。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

(1)城市: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2)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城乡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3)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2.外贸

(1)港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范围: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半岛和非洲东岸。

(3)管理: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四、经济重心南移

1.时间: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

2.表现: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根本,仰给东南

思考:1.宋朝海外贸易为何发达?

(1)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能够进行远洋航行。

(3)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从而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4)两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转而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我国经济重心以秦岭——淮河为界,其南移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1)东汉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

(2)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3)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终完成。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3

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1.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疆域:今天的新疆、、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的。

二、行省制度

1.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确立了君主的集权制度,创立行省制度

2.措施

(1)在,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3.影响: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清以后继续沿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原则: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根据各地区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2.措施

(1)对管理。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王朝首次在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对的管辖。在设宣政院,在调查户口,设置驿站和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3.意义:正式成为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释疑解难

简述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1)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割据和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大江南北的统一。

(2)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立巩固了的统一,是我国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很大。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

(4)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这是对地区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标志。

(5)元朝在设置宣政院,主管全国的事宜和的军政要务。从元朝开始,地区已正式纳入的直接管辖之下。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4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都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大都市。

2.都市生活 (1)在北宋的开封,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2)瓦子①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②表现: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即“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杂剧: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形成于宋代,元朝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

(4)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 春节 、 元宵节 、 中秋节 等,在宋代都有了。一些节日习俗,如春节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挂彩灯、划旱船, 端午节 吃粽子、赛龙舟等节日习俗,流传至今。

二、宋词

1.出现: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成为_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2.特点:每首词有一定的格式,即词牌,如《念奴娇》《_满江红_》《蝶恋花》等。

3.代表

(1)苏轼:北宋文学家,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感的艺术效果。

(2)李清照: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前期描挚的夫妇情感,后期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

(3)辛弃疾:南宋人,词风豪放,具有报国情怀,词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元曲

1.组成: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名家

(1)关汉卿:元代秀的戏剧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补充1、史学: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史学上的“两司马”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5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即明太祖。定都应天府 ,今南京。

2.统一: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2.措施

(1)在地方:①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2)在:①废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负责。②将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3)司法上:设立“厂卫”特务结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

④思想上:八股取士。

3.特点:地方和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负责。

4.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大为加强。

三、八股取士----科举考试的变化

1.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形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

3.危害: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棉纺织业由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总结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 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知识点(人教版)

★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难点总结(两套)

★ 七年级历史全重要的知识点

★ 2020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

学习是每个一个学生的职责,而学习的动力是靠自己的梦想,也可以这样说没有自己的梦想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责任的表现,也就和人失走肉没啥两样,只是改变命运,同时知识也不是也不是随意的摘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要把我自己生命的钥匙。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参考。

七年级历史 下册知识点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人:

⑴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⑵距今年代:约一百七十万年。

⑶生产生活: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⑷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早人类。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

二、北京人:

⑴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

⑵距今年代: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⑶生产生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

⑷历史地位: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⑴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⑵距今年代:约三万年。

⑶生产生活: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

鱼。会与别的原始人换生活用品。生活的集体——氏族。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原始居民:(南方的代表)

⑴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

⑵距今年代:约七千年。

⑶ 种植 作物: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早种植水稻的。(南方 雨水 多,气候温暖)

⑷生产生活: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子(南方多雨潮湿,干栏式可以通风

防潮),过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 饲养 家畜,会制陶器,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北方的代表)

⑴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

⑵距今年代:约五六千年。

⑶种植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早培植的。

(,北方通称谷子,去壳后叫小米)

⑷生产生活: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开垦土地,

用石刀收割庄稼。饲养猪狗等动物,用骨制箭头、鱼叉、鱼钩打猎捕

鱼。主食有,副食有鱼、肉、蔬菜等。住半地穴式房子(北方寒冷,

干燥),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北方)

⑴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⑵距今年代:约四五千年。

⑶生产生活:用磨制石镰、石锄,陶器有黑陶、白陶。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⑴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⑵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

⑶影响: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二、都江堰

⑴时间:战国时期⑵人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⑶目的:防洪灌溉

⑷作用: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

三、商鞅变法

1.背景:

⑴铁农具和牛耕使用和推广,土地逐步私化

。⑵封建地主阶级产生,封建经济发展。

⑶各国纷纷展开变法运动。

2.目的: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3.人物: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具有法家思想。时间:公元前356年

4.内容:⑴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⑵奖励耕战。①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②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⑶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作用:⑴秦国经济得到发展;⑵战斗力不断加强;⑶发展成为战国后期富强的封建,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6.战国时变法的影响:

⑴通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⑵地主阶级统治代替奴隶主贵族统治。

⑶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我国封建形成。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1.古代世界上长的运河:隋朝隋炀帝时开通的大运河(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我国历的女:武则天。(其统治被称为“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唐朝的全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

4.唐代陶瓷为的是:唐三彩。

5.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办法开始于:隋文帝时期。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6.科举制中早设立殿试、武举的是:武则天。

7.科举制中,诗赋早成为进士的主要内容是在:唐玄宗时期。

8.科举制废除于:清朝末年(1905年)

9.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半岛及我国新疆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

10.现存世界上古老的一座石拱桥:由隋朝李春设计主持修建造的赵州桥。

11.宋代重要的粮仓:太湖流域(“苏湖熟,天下足”)。

12.北宋之后的瓷都:北宋兴起的景德镇。

13.宋代的娱乐商业场所:“瓦子”。(或瓦舍)

14.世界上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15.两宋、元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16.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中后期。

17.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时期。

18.我国省级行政区制度建立的标志: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建立的“行省制度”。

19.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的标志: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当时叫“琉球”).澎湖列岛。

20.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的标志: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全国的和事务。

21.元朝的港口:泉州。

22.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23.明朝君主空前加强的标志:厂卫的设置。

24.明朝科举制变化的标志:采用“八股取士”(为选拔能听命于的官吏,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

25.古代世界航海的壮举: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和地区,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6.明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他的队伍人称“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泉州籍抗倭将领:俞大猷)。

27.清朝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的标志:雍正帝设──军机处。

28.历次被外国侵占:1624年,被荷兰侵占。

29.1662年,郑成功(泉州南安石井人)从荷兰人手中,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30.施琅(泉州人)率清军进入。1684年,清设置府,隶属福建省。

31.中俄双方签订的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32.我国现在现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明成祖修建的故宫。

33.明朝世界上内容丰富.考订详细的物理学著作:明朝医学家和物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被称为“东方医巨典”)。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 措施 :

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统一、安定,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注重 总结 历史 经验 教训,重视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比较 清明 ,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武则天

武则天是历的女。

历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性的大都市。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总结

★ 2020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 2018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 2018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知识点整理

★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2020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难点总结(两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b19126499425@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