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报考专题 >

卜算子苏轼被贬黄州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人生最孤独的一首词,究竟写了什么?

苏轼被贬黄州时心情非常的落寞,他借用孤雁寄托了自己的情思。这首词叫做《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了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沙洲冷。

卜算子苏轼被贬黄州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卜算子苏轼被贬黄州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


卜算子苏轼被贬黄州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


拣尽寒枝不肯栖,沙洲冷。苏轼这首卜算子最经典之处就是这两句,人们只看到苏轼初黄州心情孤寂苦闷悲愤一面,内心深处何其挣扎,今后何去何从,是反悔妥协海是继续不忘初心,苏轼其实已经想明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改初衷,这点是最闪亮的部分,后世敬仰苏轼正是这一点,如果乌台诗案改变了苏轼,变得世故圆滑,也许司马光以后当上宰相,就没有了后来的苏东坡,也不会千古流芳!

写了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写的是苏轼被贬后对生活情感的表述,对孤独的一种寄托来表达苏轼当时的状态。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是苏轼写的。写出了他孤独且无奈的心情。

赏析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沙洲冷。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词牌】

卜算子

〔题考〕 【词律】引毛氏云:“骆义乌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又云:“按山谷词‘似扶着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之人也。”又因秦观词有:“极目烟中百尺楼”之句,故【图谱】删[卜算子]而名[百尺楼];然[卜算子]之名,得知较早也。

〔作法〕 本调四十四字,前后两阕,均四句而两韵;通体,各句字均平仄不拘。二句句法,俱为上一下三,中加一衬字。第三句与[捣链子]第三句同。末句五字,仄仄平平仄,与上首[雨淋铃]末句同。后半阕依此类推。

【赏析】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轶事】

东坡赋词悼痴女

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谪居惠州,作《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他何以作此词,世人多不解,一时众说纷纭。

原来,惠州兵马督监温某有一女,颇有几分姿色,及笄后,犹不肯嫁人。东坡居惠州后,其女私心窃许,对人说:“此吾夫婿也。”其时,东坡并不知晓,但辄见有一女子徘徊于居处附近,有时猛一推窗,则见窗外匆匆离去的倩影;月下吟咏,似觉有人在旁。东坡始觉蹊跷,明察暗访,方知其女心思。遂多次好言劝慰,得其女首肯,为她择一佳婿。未几,东坡贬至琼州,此事亦不了了之。待东坡返回惠州时,其女业已亡故。东坡不胜怅然,为其作《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以寄托哀思。

张文潜曾题诗以志之,云:

空江月明鱼龙眠,

月中孤鸿影翩翩。

有人清吟立江边,

葛巾藜杖眼窥天。

夜冷月堕幽虫泣,

鸿影翘沙衣露湿。

仙人采诗作步虚,

玉皇饮之碧琳腴。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的沙洲甘愿受苦。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⑵。时(谁)见幽人独往来⑶,缥缈孤鸿影⑷。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⑸。拣尽寒枝不肯栖⑹,沙洲冷⑺。

【注释】

⑴词题一本作“黄州定惠寺寓居作”。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⑵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⑶“时”有版本用“谁”;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⑷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⑸省(xǐng):理解,明白。“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⑹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⑺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白话译文】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凄冷。

【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赏析】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名家点评

黄庭坚评此词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黄蓼园《蓼园词选》谓:“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

陈廷焯《词则·大雅集》评此词说:“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

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中说:“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本咏夏景,至换头但只说榴花。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翻译

译文: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凄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沙洲冷。

整体赏析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苏轼:卜算子

《 卜算子 》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沙洲冷。

注释 :

1、词题一本作“黄州定惠寺寓居作”。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2、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3、“时”有版本用“谁”;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4、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5、省(xǐng):理解,明白。“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6、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7、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翻译 :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

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

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

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

甘愿在沙洲忍受凄冷。

赏析 :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词中所写的孤鸿,正是他自己的写照。这首咏物词句句写雁,但同时又象征着某种高洁的人格。上片句写环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顶,滴漏声断了,显得一片寂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下片接着写鸿雁。在江边沙洲,鸿雁刚刚睡去,却又惊醒,回头看看,并没有别的大雁来伴,它满怀幽怨,但无人能理解。为什么睡下了又常常惊醒呢?并不是什么声响动静,而是心里不宁静。它渴望理解,不希望孤独。但它因为不拣高枝,不愿栖息在梧桐上,只能孤独地、高傲地在冰冷的沙洲上过夜。本词托鸿以见人,自标清高,寄意深远,风格清奇冷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b19126499425@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