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中考资讯 >

高考三角函数训练方法视频_高考三角函数训练方法视频讲解

高考数学的学习方法

1、知识与技能

:从记忆开始,梳理知识结构,熟看典型例题,学习期间多与任课老师接触,问问题,培养学习兴趣。

高考三角函数训练方法视频_高考三角函数训练方法视频讲解高考三角函数训练方法视频_高考三角函数训练方法视频讲解


第二:做套题,只练填空选择和前三道大题,一开始可能一星期才能练一套,慢慢就可以一星期2~3套,当你练到第12套后,成绩就有质的改变。

学习贵在坚持,希望你能成功。

其实高考的数学是很简单的,想要考到120的分数都是很简单的。数学最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高中的数学要听老师讲,高考其实跑不出那些题型的,如果跑出了,那完全不用担心了,大多数人都拿不到。老师讲得理解了,再做点题目,练习一下,然后一定要重视那些简单的题目,千万不要出错,计算错误要避免。

当然认真听讲什么的不必说,大家都知道。个人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做一个错题本,把自己做错的题抄一遍,然后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并时常翻看一下。我敢确定,一定会提高数学。我高中时的方法。

就是上课认真听讲,好好的写cos(π-α)=-cosα作业,然后这样的学习效率高。做题然后总结解题技巧和方法。改错题然后查漏补缺啊

题不要做太多 要认真复习错题 这样才能转化为分数

把基础打牢,各个知识点一定要弄明白,然后多做一些基础的题,一定要多练多做

打好基础,勤于思考,善于总结,逐步提高。

基础极就补基础啊,别忘了还有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力和基础是不一样的。有基础不一定有能力。

三角函数数学题,明天高考,在线等!

就抓书本吧,跟着老师复习基础知识,做书上的练习。

(1)

tan((A+B)/2)=tan((180-C)/2)=tan(90-C/2)=cot(C/2)=cos(C/2)/sin(C/2)

2sinC=4sin(C/2)cos(C/2)

因为tan((A+B)/2)=2sinC

所以4(sin(C/2))^2=1

又C/2∈(0°.90°)

所以sin(C/2)=0.5

所以C/2=30°

所以C=60°

(2)

因为 a/sinA=b/sinB=c/sinC

所以 a/sinA=b/sinB=2/√3

所以 a=2/√3sinA

b=2/√3sinB=2/√3sin(120-A)

所以周长=a+b+c

=1+2/√3sinA+2/√3sin(120-A)

=1+4/√3sin60cos(A-60) (和化积)

因为A∈(0,120)

所以A-60∈(-60,60)

所以cos(A-60)∈(1/2,1]

所以周长∈(2,3]

tan((180-c)/2)=2sinc

tan((180-c)/2)=sinc/(1-cosc)

sinC=2sinCcosC

2cosC=1

cosC=1/2

C=60

tan((180-c)/2)=2sinc

tan((180-c)/2)=sinc/(1-cosc)

sinC=2sinCcosC

2cosC=1

cosC=1/2

C=60

因为 a/sinA=b/sinB=c/sinC

所以 a/sinA=b/sinB=2/√3

所以 a=2/√3sinA

b=2/√3sinB=2/√3sin(120-A)

所以周长=a+b+c

=1+2/√3sinA+2/√3sin(120-A)

=1+4/√3sin60cos(A-60) (和化积)

因为A∈(0,120)

所以A-60∈(-60,60)

所以cos(A-60)∈(1/2,1]

所以周长∈(2,3]

别这样啦,这样的话你肯定会担心的!

是(A+B)/2 还是A+B/2

是(A+B)/2,还是(A+B/上面这些诱导公式可以概括为:2)啊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记忆口诀

三倍角公式推导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符号判断口诀:

“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这十二字口诀的意思就是说: 象限内任何一个角的四种三角函数值都是“+”; 第二象限内只有正弦是“+”,其余全部是“-”; 第三象限内只有正切和余切是“+”,其余全部是“-”; 第四象限内只有余弦是“+”,其余全部是“-”。

“ASCT”反Z。意即为“all(全部)”、“sin”、“cos”、“tan”按照将字母Z反过来写所占的象限对应的三角函数为正值。

三角函数公式

正弦(sin)等于对边比斜边;sinA=a/c

余弦(cos)等于邻边比斜边;cosA=b/c

正切(tan)等于对边比邻边;tanA=a/b

余切(cot)等于邻边比对边;cotA=b/a

正割(sec)等于斜边比邻边;secA=c/b

余割(csc)等于斜边比对边。cscA=c/a

互余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sin(90°-α)=cosα, cos(90°-α)=sinα,

tan(90°-α)=cotα, cot(90°-α)=tanα.

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tan^2(α)+1=sec^2(α)

cot^2(α)+1=csc^2(α)

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与的三角函数: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tan(A-B) = (tanA-tan(1)正弦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B)/(1+tanAtanB)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三角和的三角函数: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

倍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2/(tanα+cot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三倍角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半角公式:

sin(α/2)=±√((1-cosα)/2)

cos(α/2)=±√((1+cosα)/2)

tan(α/2)=±√((1-cosα)/(1+cosα))=sinα/(1+cosα)=(1-cosα)/sinα

三角函数学习方法

(1)、立足课本、抓好基础

现在高考非常重视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等基础知识的考查,所以在学习中首先要打好基础。

(2)三角函数的定义一定要清楚

我们在学习三角函数时,老师就会强调我们要把角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去讨论。角的顶点放在坐标原点,始边放在X 的轴的正半轴上,这样再强调六种三角函数只与三个量有关:即角的终边上任一点的横坐标x、纵坐标y 以及这一点到原点的距离r 中取两个量组成的比值,这里得强调一下,对于任意一个α一经确定,它所对的每一个比值是确定的,也就说是它们之间满足函数关系。并且三者的关系是,x2+y2=r2,x,y 可以任意取值,r 只能取正数。

(3)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

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可以分为平方关系:sin2α+cos2α=1、tan2α+1= sec2α、cotα2+1= csc2α,倒数关系:tanαcotα=1,商的关系:tanα=sinα/cosα等等,对于同角的三角函数,直接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证明比较容易,记忆也比较方便,相关角的三角函数的关系可以分为终边相同的角、终边关于x 轴对称的角、终边关于直线y=x 对称的角、终边关于y 轴对称的角、终边关于原点对称的角五种关系。

(4)加强三角函数应用意识

三角函数产生于生产实践,也被广泛应用与实践,因此,应该培养我们对三角函数的应用能力。

高考数学三角函数公式口诀

高考数学所运用的公式多且难记,为了帮助同学们在学习上浪费不必要的时间,我在这里为同学们整理出三角函数的公式和口诀,方便同学们更加容易去理解与牢记公式。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 (k∈Z)

cos(2kπ+α)=cosα (k∈Z)

tan(2kπ+α)=tanα (k∈Z)

cot(2kπ+α)=cotα (k∈Z)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例1、利用公式求下列三角函数值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三:

任意角α与 -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公式六:

π/2±α及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以上k∈Z)

注意:在做题时,将a看成锐角来做会比较好做。

诱导公式记忆口诀

※规律总结※

对于π/2k ±α(k∈Z)的三角函数值,

①当k是偶数时,得到α的同名函数值,即函数名不改变;

②当k是奇数时,得到α相应的余函数值,即sin→cos;cos→sin;tan→cot,cot→tan.

(奇变偶不变)

然后在前面加上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

(符号看象限)

例如:

sin(2π-α)=sin(4·π/2-α),k=4为偶数,所以取sinα。

当α是锐角时,2π-α∈(270°,360°),sin(2π-α)<0,符号为“-”。

所以sin(2π-α)=-sinα

上述的记忆口诀是: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公式右边的符号为把α视为锐角时,角k·360°+α(k∈Z),-α、180°±α,360°-α

所在象限的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可记忆

水平诱导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各种三角函数在四个象限的符号如何判断,也可以记住口诀“一全正;二正弦(余割);三两切;四余弦(正割)”.

这十二字口诀的意思就是说:

象限内任何一个角的四种三角函数值都是“+”;

第二象限内只有正弦是“+”,其余全部是“-”;

第三象限内切函数是“+”,弦函数是“-”;

第四象限内只有余弦是“+”,其余全部是“-”.

上述记忆口诀,一全正,二正弦,三内切,四余弦

#还有一种按照函数类型分象限定正负:

函数类型 象限 第二象限 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

正弦 ...........+............+............—............—........

余弦 ...........+............—............—............+........

正切 ...........+............—............+............—........

余切 ...........+............—............+............—........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倒数关系:

tanα ·cotα=1

sinα ·cscα=1

cosα ·secα=1

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六角形记忆法

六角形记忆法

构造以"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的正六边形为模型。

(1)倒数关系:对角线上两个函数互为倒数;

(2)商数关系:六边形任意一顶点上的函数值等于与它相邻的两个顶点上函数值的乘积。

(主要是两条虚线两端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由此,可得商数关系式。

(3)平方关系:在带有阴影线的三角形中,上面两个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和等于下面顶点上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

两角和与的三角函数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二倍角公式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升幂缩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半角公式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降幂扩角公式)

sin^2(α/2)=(1-cosα)/2

cos^2(α/2)=(1+cosα)/2

tan^2(α/2)=(1-cosα)/(1+cosα)

另也有tan(α/2)=(1-cosα)/sinα=sinα/(1+cosα)

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公式推导

附推导:

sin2α=2sinαcosα=2sinαcosα/(cos^2(α)+sin^2(α))......,

(因为cos^2(α)“奇、偶”指的是π/2的倍数的奇偶,“变与不变”指的是三角函数的名称的变化:“变”是指正弦变余弦,正切变余切。(反之亦然成立)“符号看象限”的含义是:把角α看做锐角,不考虑α角所在象限,看n·(π/2)±α是第几象限角,从而得到等式右边是正号还是负号。+sin^2(α)=1)

再把分式上下同除cos^2(α),可得sin2α=2tanα/(1+tan^2(α))

然后用α/2代替α即可。

同理可推导余弦的公式。正切的公式可通过正弦比余弦得到。

三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tan3α=[3tanα-tan^3(α)]/[1-3tan^2(α)]

附推导:

tan3α=sin3α/cos3α

=(sin2αcosα+cos2αsinα)/(cos2αcosα-sin2αsinα)

=(2sinαcos^2(α)+cos^2(α)sinα-sin^3(α))/(cos^3(α)-cosαsin^2(α)-2sin^2(α)cosα)

上下同除以cos^3(α),得:

tan3α=(3tanα-tan^3(α))/(1-3tan^2(α))

sin3α=sin(2α+α)=sin2αcosα+cos2αsinα

=2sinαcos^2(α)+(1-2sin^2(α))sinα

=2sinα-2sin^3(α)+sinα-2sin^3(α)

=3sinα-4sin^3(α)

cos3α=cos(2α+α)=cos2αcosα-sin2αsinα

=(2cos^2(α)-1)cosα-2cosαsin^2(α)

=2cos^3(α)-cosα+(2cosα-2cos^3(α))

=4cos^3(α)-3cosα

即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三倍角公式联想记忆

★记忆方法:谐音、联想

正弦三倍角:3元 减 4元3角(欠债了(被减成负数),所以要“挣钱”(音似“正弦”))

余弦三倍角:4元3角 减 3元(减完之后还有“余”)

☆☆注意函数名,即正弦的三倍角都用正弦表示,余弦的三倍角都用余弦表示。

★另外的记忆方法:

正弦三倍角: 山无司令 (谐音为 三无四立) 三指的是"3倍"sinα, 无指的是减号, 四指的是"4倍", 立指的是sinα立方

余弦三倍角: 司令无山 与上同理

和化积公式

三角函数的和化积公式

sinα-sinβ=2cos[(α+β)/2]·sin[(α-β)/2]

cosα+cosβ=2cos[(α+β)/2]·cos[(α-β)/2]

cosα-cosβ=-2sin[(α+β)/2]·sin[(α-β)/2]

积化和公式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公式

sinα ·cosβ=0.5[sin(α+β)+sin(α-β)]

cosα ·sinβ=0.5[sin(α+β)-sin(α-β)]

cosα ·cosβ=0.5[cos(α+β)+cos(α-β)]

sinα ·sinβ=-0.5[cos(α+β)-cos(α-β)]

和化积公式推导

附推导:

首先,我们知道sin(a+b)=sinaco+cosasinb,sin(a-b)=sinaco-cosasinb

我们把两式相加就得到sin(a+b)+sin(a-b)=2sinaco

所以,sinaco=(sin(a+b)+sin(a-b))/2

同理,若把两式相减,就得到cosasinb=(sin(a+b)-sin(a-b))/2

同样的,我们还知道cos(a+b)=cosaco-sinasinb,cos(a-b)=cosaco+sinasinb

所以,把两式相加,我们就可以得到cos(a+b)+cos(a-b)=2cosaco

所以我们就得到,cosaco=(cos(a+b)+cos(a-b))/2

同理,两式相减我们就得到sinasinb=-(cos(a+b)-cos(a-b))/2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积化和的四个公式:

sinaco=(sin(a+b)+sin(a-b))/2

cosasinb=(sin(a+b)-sin(a-b))/2

cosaco=(cos(a+b)+cos(a-b))/2

sinasinb=-(cos(a+b)-cos(a-b))/2

好,有了积化和的四个公式以后,我们只需一个变形,就可以得到和化积的四个公式.

我们把上述四个公式中的a+b设为x,a-b设为y,那么a=(x+y)/2,b=(x-y)/2

把a,b分别用x,y表示就可以得到和化积的四个公式:

sinx+siny=2sin((x+y)/2)cos((x-y)/2)

sinx-siny=2cos((x+y)/2)sin((x-y)/2)

cosx+cosy=2cos((x+y)/2)cos((x-y)/2)

cosx-cosy=-2sin((x+y)/2)sin((x-y)/2)

三角函数教案

三角函数教案 篇3

三角函数教案 篇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重点:正弦函数的性质。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 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 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 共同探讨 解决问题 简单应用 重现探索过程 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 ,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 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三角函数教案 篇2

目标:

1、 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表示法;

2、 能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计算一个锐角的各个三角函数的值;

3、 掌握 Rt △中的锐角三角函数的表示:

sinA= , cosA= , tanA=

4 、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取值范围;

5 、通过经历三角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锐角三角函数相关定义的理解及根据定义计算锐角三角函数的值。

教学难点:

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鞋跟多高合适?

美国人体工程学研究人员卡特·克雷加文调查发现, 70 %以上的女性喜欢穿鞋跟高度为 6 至 7 厘米左右的高跟鞋。但专家认为穿 6 厘米以上的高跟鞋腿肚、背部等处的肌肉非常容易疲劳。

据研究,当高跟鞋的鞋底与地面的夹角为 11 度左右时,人脚的感觉。假设某成年人脚前掌到脚后跟长为 15 厘米,不难算出鞋跟在 3 厘米左右高度为。

问:你知道专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显然,高跟鞋的鞋底、鞋跟与地面围城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回顾直角三角形的已学知识,引出课题。

二、探索新知:

1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实践一:作一个 30 °的∠ A ,在角的边上任意取一点 B ,作 BC ⊥ AC 于点 C 。

⑴计算,,的值,并将所得的结果与你同伴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 A=30 °时学生 1 结果 学生 2 结果 学生 3 结果 学生 4 结果 ⑵将你所取的 AB 的值和你的同伴比较。

实践二:作一个 50 °的∠ A ,在角的边上任意取一点 B ,作 BC ⊥ AC 于点 C 。

( 1 )量出 AB , AC , BC 的长度(到 1mm )。

( 2 )计算BC / AB ,AC / AB,的值(结果保留 2 个有效数字),并将所得的结果与你同伴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 A=50 °时 AB AC BC 学生 1 结果 学生 2 结果 学生 3 结果 学生 4 结果 ( 3 )将你所取的 AB 的值和你的同伴比较。

2 、经过实践一和二进行猜测

猜测一:当∠ A 不变时,三个比值与 B 在 AM 边上的位置有无关系?

猜测二:当∠ A 的大小改变时,相应的三个比值会改变吗?

3、 用理论推理

如图, B 、 B 1 是一边上任意两点,作 BC ⊥ AC 于点 C , B 1 C 1 ⊥ AC 1 于点 C 1 ,

判断比值与,与,与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4 、归纳总结得到新知:

⑴三个比值与 B 点在的边 AM 上的位置无关;

⑵三个比值随的变化而变化,但(0 °﹤∠α﹤90 ° )确定时,三个比值随之确定;

比值,,都是锐角的函数

比值叫做的正弦, sinα =

比值叫做的余弦, cos α=

比值叫做的正切, tanα =

( 3 )注意点: sin α, cos α, tan α都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单独的 “ sin ”没有意义,其中前面的“∠”一般省略不写。

强化读法,写法;分清各三角函数的自变量和应变量。

三、深化新知

1 、三角函数的定义

在 Rt △ ABC 中,如果锐角 A 确定,那么∠ 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邻边与斜边的比也随之确定 ,则有

sinA =

cosA=

2 、提问:根据上面的三角函数定义,你知道正弦与余弦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吗?

(点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

生:思考,尝试回答,交流结果。

明确: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范围: 0 < sin α< 1 , 0 < cos α< 1。

四、巩固新知

例 1. 如图 , 在 Rt △ ABC 中 , ∠ C=90 °, AB=5,BC=3,

( 1 )求∠ A 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

( 2 )求∠ B 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分析:由勾股定理求出 AC 的长度,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值与三边之间的关系求出各函数值。

提问:观察以上计算结果 , 你发现了什么 ?

明确: sinA=cosB , cosA=sinB , tanA · tanB=1

五、升华新知

例 2 . 如图 : 在 Rt △ ABC, ∠ B=90 ° ,AC=200,sinA=0.6 ,求 BC 的长 。

由例 2 启发学生解决情境创设中的问题。

六、课堂小结:谈谈今天的收获

( 1 )在 Rt Δ ABC 中 , 设∠ C=90 ° ,∠α为 Rt Δ ABC 的一个锐角,则

∠α的正弦,∠α的余弦,

∠α的正切

2 、方法归纳

在涉及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时,常借助三角函数定义来解

四、布置作业

教材: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反正弦,反余弦函数)

目的: 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理解反正弦、反余弦函数的意义,会由已知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求出 范围内的角,并能用反正弦,反余弦的符号表示角或角的。

一、简单理解反正弦,反余弦函数的意义。

2在 上, x与y是一一对应的,且区间 比较简单

在 上, 的反函数称作反正弦函数,

记作 ,(奇函数)。

同理,由

在 上, 的反函数称作反余弦函数,

记作

二、已知三角函数求角

首先应弄清:已知角求三角函数值是单值的。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是多值的。

例一、1、已知 ,求x

解: 在 上正弦函数是单调递增的,且符合条件的角只有一个

(即 )

2、已知

解: , 是或第二象限角。

即( )。

3、已知

解: x是第三或第四象限角。

(即 或 )

这里用到 是奇函数。

例二、1、已知 ,求

解:在 上余弦函数 是单调递减的,

且符合条件的角只有一个

2、已知 ,且 ,求x的值。

解: , x是第二或第三象限角。

3、已知 ,求x的值。

解:由上题: 。

介绍:∵

上题

例三、(见课本P74-P75)略。

三、小结:求角的多值性

法则:1、先决定角的象限。

2、如果函数值是正值,则先求出对应的锐角x;

如果函数值是负值,则先求出与其对应的锐角x,

3、由诱导公式,求出符合条件的其它象限的角。

四、作业:

P76-77 练习 3

习题4.11 1,2,3,4中有关部分。

三角函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周期性、(小)值、单调性、奇偶性;

(2)能熟练运用正弦函数的性质解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弦函数在R上的图像,让学生探索出正弦函数的性质;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归纳能力;让学生体验自身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矛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经;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难点

难点:正弦函数的性质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数学一中已经学过函数,并掌握了讨论一个函数性质的几个角度,你还记得有哪些吗?在上一次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弦函数的y=sinx在R上图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图像一起讨论一下它具有哪些性质?

探究新知

让学生一边看投影,一边仔细观察正弦曲线的图像,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2)正弦函数的值域是什么?

(3)它的最值情况如何?

(4)它的正负值区间如何分?

(5)?(x)=0的解集是多少?

1.定义域:y=sinx的定义域为R

2.值域:回忆单位圆中的正弦函数线,结论:|sinx|≤1(有界性)

再看正弦函数线(图象)验证上述结论,所以y=sinx的值域为[-1,1]

三角函数教案 篇5

一. 教学内容: 三角函数

二、高考要求

(一)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正确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会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正切。

(二)掌握三角函数公式的运用(即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诱导公式、和及倍角公式)

(三)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

(四)会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画出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线、并在此基础上由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会用“五点法”画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及Y=Asin(ωx φ)的简图、理解A、ω、 的物理意义。

三、热点分析

1. 近几年高考对三角变换的考查要求有所降低,而对本章的内容的.考查有逐步加强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对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考查上有所加强。

2. 对本章内容一般以选择、填空题形式进行考查,且难度不大,从1993年至2002年考查的内容看,大致可分为四类问题

(1)与三角函数单调性有关的问题;

(2)与三角函数图象有关的问题;

(3)应用同角变换和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及化简和等式证明的问题;

(4)与周期有关的问题

3. 基本的解题规律为:观察异(或角,或函数,或运算),寻找联系(借助于熟知的公式、方法或技巧),分析综合(由因导果或执果索因),实现转化。解题规律:在三角函数求值问题中的解题思路,一般是运用基本公式,将未知角变换为已知角求解;在最值问题和周期问题中,解题思路是合理运用基本公式将表达式转化为由一个三角函数表达的形式求解。

4. 立足课本、抓好基础。从前面叙述可知,我们已经看到近几年高考已逐步抛弃了对复杂三角变换和特殊技巧的考查,而重点转移到对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考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上来,所以在复习中首先要打好基础。在考查利用三角公式进行恒等变形的同时,也直接考查了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图象的变换,可见高考在降低对三角函数恒等变形的要求下,加强了对三角函数性质和图象的考查力度。

四、复习建议

本章内容由于公式多,且习题变换灵活等特点,建议同学们复习本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对现有公式自己推导一遍,通过公式推导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2)对公式要抓住其特点进行记忆。有的公式运用一些顺口溜进行记忆。

(3)三角函数是中学阶段研究的一类初等函数。故对三角函数的性质研究应结合一般函数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学习。如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周期性、图象变换等。通过与函数这一章的对比学习,加深对函数性质的理解。但又要注意其个性特点,如周期性,通过对三角函数周期性的复习,类比到一般函数的周期性,再结合函数特点的研究类比到抽象函数,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由于三角函数是我们研究数学的一门基础工具,近几年高考往往考查知识网络交汇处的知识,故学习本章时应注意本章知识与其它章节知识的联系。如平面向量、参数方程、换元法、解三角形等。(2003年高考应用题源于此)

(5)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复习,如前所述本章试题都以选择、填空题形式出现,因此复习中要重视选择、填空题的一些特殊解题方法,如数形结合法、代入检验法、特殊值法,待定系数法、排除法等。另外对有些具体问题还需要掌握和运用一些基本结论。如:关于对称问题,要利用y=sinx的对称轴为x=kπ+(k∈Z),对称中心为(kπ,0),(k∈Z)等基本结论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对称轴与函数图象的交点的纵坐标特征。在求三角函数值的问题中,要学会用勾股数解题的方法,因为高考试题一般不能查表,给出的数都较特殊,因此主动发现和运用勾股数来解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加强三角函数应用意识的训练,1999年高考理科第20题实质是一个三角问题,由于考生对三角函数的概念认识肤浅,不能将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迅速与三角函数之间建立联系,造成思维障碍,思路受阻。实际上,三角函数是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也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它产生于生产实践,是客观实际的抽象,同时又广泛地应用于客观实际,故应培养实践的观点。总之,三角部分的考查保持了内容稳定,难度稳定,题量稳定,题型稳定,考查的重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象,三角函数的求值问题以及三角变换的方法。

(7)变为主线、抓好训练。变是本章的主题,在三角变换考查中,角的变换,三角函数名的变换,三角函数次数的变换,三角函数式表达形式的变换等比比皆是,在训练中,强化“变”意识是关键,但题目不可太难,较特殊技巧的题目不做,立足课本,掌握课本中常见问题的解法,把课本中习题进行归类,并进行分析比较,寻找解题规律。针对高考中的题目看,还要强化变角训练,经常注意收集角间关系的观察分析方法。另外如何把一个含有不同名或不同角的三角函数式化为只含有一个三角函数关系式的训练也要加强,这也是高考的重点。同时应掌握三角函数与二次函数相结合的题目。

(8)在复习中,应立足基本公式,在解题时,注意在条件与结论之间建立联系,在变形过程中不断寻找异,讲究算理,才能立足基础,发展能力,适应高考。

在本章内容中,高考试题主要反映在以下三方面:其一是考查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图象变换,尤其是三角函数的值与最小值、周期。多数题型为选择题或填空题;其次是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形。如运用三角公式进行化简、求值解决简单的综合题等。除在填空题和选择题出现外,解答题的中档题也经常出现这方面内容。

另外,还要注意利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应用问题。

高考数学题三角函数值?

参有问题,

若sin七、教学流程设计(A+π/4) 两角和公式=1时,

A+π/4=π/2,

A=π/4,

∴B=π/4

∴A=B

∴a=b,与已知a>b矛盾,

所以不能取等号。

高中三角函数学习方法

三倍角公式

学习好高中的三角函数可以从以下俩个方面着手,

由1在R上无反函数。

一、如何掌握三角函数公式

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是最重要的,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由于随着学习的深入,前面的公式掌握得不够牢靠,导致了后边的学习跟不上,这就是由于三角函数最基础的公式掌握不够造成的.如何弥补这个缺陷,最重要的还是要牢记公式,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熟记公式,才能在以后的深入学习中不至于被动.

二、掌握基本的解题规律

三角函数的题目有其基本的解题思路和过程,要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在高考中,三角函数的题目也无非就是这些内容,不会偏离了这些基本的解题思路.对于题目,首先应该观察题目的基本叙述,了解清楚后,看适合于哪类三角函数的公式进行解题,在解题过程中,对于自己运用公式的熟悉程度是一种考验,一般是运用基本公式,将未知角变换为已知角求解;在最值问题和周期问题中,解题思路是合理运用基本公式将表达式转化为由一个三角函数表达的形式求解.

每天不停默写公式直到弄成条件反射 然后做高考专题练习 就可以了 我当时就样干的 三角没问题了

你要把那个对应的特殊角函数记住,多做些题,熟能生巧

三角函数很简单的,多做题目就行了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

sin(α+β)=sin α×cosβ+sinβ×cos α

三角函数内容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描述现实世界周期现象的重要模型,又是高中教材中基本初等函数的其中之一。下面我为你整理了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 、 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一、 教学目标

1.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包括定义域、正负符号判断);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函数的定义.

2.经历从锐角三角函数定义过度到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推广过程,体验三角函数概念的产生、发展过程. 领悟直角坐标系的工具功能,丰富数形结合的经验.

3.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渗透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定义域、(正负)符号判断法.

难点:把三角函数理解为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关键: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坐标系;六个比值的确定性( α确定,比值也随之确定)与依赖性(比值随着α的变化而变化).

三、 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传统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和我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四、 教学过程

[执教线索:

回想再认:函数的概念、锐角三角函数定义(锐角三角形边角关系)——问题情境:能推广到任意角吗?——它山之石:建立直角坐标系(为何?)——优化认知:用直角坐标系研究锐角三角函数——探索发展:对任意角研究六个比值(与角之间的关系:确定性、依赖性,满足函数定义吗?)——自主定义: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登高望远:三角函数的要素分析(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与正负符号判定)——例题与练习——回顾小结——布置作业]

(一)复习引入、回想再认

开门见山,面对全体学生提问:

在初中我们初步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前几节课,我们把锐角推广到了任意角,学习了角度制和弧度制,这节课该研究什么呢?

探索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想,再明确一下:

(情景1)什么叫函数?或者说函数是怎样定义的?

让学生回想后再点名回答,投影显示规范的定义,教师根据回答情况进行修正、强调:

传统定义: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现代定义: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A中的任意一个数,在B中都有确定的数 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映射?:A→B为从A到B的一个函数,记作:y= f(x),x∈A ,其中x叫自变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借助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2)能够运用诱导公式,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问题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由几何直观探讨数量关系式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发现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过对诱导公式的探求和运用,培养化归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视频中的导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更大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

(2)在诱导公式的探求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钻研精神。

2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求π-a的诱导公式。π+a与-a的诱导公式在小结π-a的诱导公式发现过程的基础上,教师学生推出。

教学难点:π+a,-a与角a终边位置的几何关系,发现由终边位置关系导致(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关系,运用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导出诱导公式的“研究路线图”。

3教学手段和方法

视频导学、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结合多媒体课件

4教学过程 4.1 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题引入

角的概念已经由锐角扩充到了任意角,因而由初中定义的锐角三角函数引入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方法,让学生明白今天这堂课的思维结构就是:由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问题转化为研究点的坐标的问题,而点的坐标又由终边位置所决定,从而让学生导出诱导公式的“研究路线图”创造条件。

随后解决视频中的问题:(讨论3分钟,随机点名反馈学情)

sin390°,sin480°

sin600°,sin(-30°)

利用多媒体演示视频中用“对称”的方法来求解三角函数值,并推出0°~360°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

活动2【活动】公式四的推导

利用上述引入,讨论a和π- a,π+a,2π- a的终边关系。

先根据视频中内容再次讲解a和π- a的终边关系,提问:与角a终边关于原点对称,和y轴对称的角如何表示。(相互沟通,由组长收集组员问题)

解答相关疑问,并利用对媒体展示对称关系。

针对视频中公式二的推导,(再次播放片段,并且在ppt上展示图表)询问同学自学情况并由组长组织同学推导公式二,公式三。

活动3【活动】针对公式二和公式三让学生参与自我讨论

让学生自己进行证明,利用图表,由组长进行指导,使小组达成共识,将问题集中反映(在学生讨论的同时在黑板上画出表格)(5分钟)

点名组长,汇报讨论情况,并且展示讨论结果

利用ppt展示诱导公式的,并且强调研究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路线图:角间关系→对称关系→坐标关系→三角函数值间关系。

准备补充讲解的是:

①对于2π- a和-a的三角函数的理解;

②公式中a的适用范围并不是仅仅适用于锐角,只是在求解时我们往往需要转化为锐角来完成;

③从终边对称的角度引申诱导公式的作用。

活动4【练习】简单应用

(课本例题略)

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共同完成(5分钟)有组长回报学习情况。

针对回顾视频中求解sin330°告诉学生公式在使用的时候是比较灵活的,其实本没有什么具体的先后次序,而我们可以用划归的思想总结出一个通用的步骤。

补充练习:sin(-240°)(3分钟)

活动5【讲授】小结

开放式小结

知识上,学会了四组诱导公式;思想方法层面:诱导公式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化归思想;诱导公式所揭示的是终边具有某种对称关系的两个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了化归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回顾一下,你的组员中有哪些同学你认为表现比较好,哪些需要多加努力?他们主要是哪里需要课后进行改进的?(5分钟)

活动6【作业】分层作业

1、阅读课本,体会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推导过程中的思想方法;

2、必做题 课本23页 13

3、选做题

(1)你能由公式二、三、四中的任意两组公式推导到另外一组公式吗?

(2)角α和角β的终边还有哪些特殊的位置关系,你能探究出它们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吗?

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题引入

角的概念已经由锐角扩充到了任意角,因而由初中定义的锐角三角函数引入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方法,让学生明白今天这堂课的思维结构就是:由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问题转化为研究点的坐标的问题,而点的坐标又由终边位置所决定,从而让学生导出诱导公式的“研究路线图”创造条件。

随后解决视频中的问题:(讨论3分钟,随机点名反馈学情)

sin390°,sin480°

sin600°,sin(-30°)

利用多媒体演示视频中用“对称”的方法来求解三角函数值,并推出0°~360°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

活动2【活动】公式四的推导

利用上述引入,讨论a和π- a,π+a,2π- a的终边关系。

先根据视频中内容再次讲解a和π- a的终边关系,提问:与角a终边关于原点对称,和y轴对称的角如何表示。(相互沟通,由组长收集组员问题)

解答相关疑问,并利用对媒体展示对称关系。

针对视频中公式二的推导,(再次播放片段,并且在ppt上展示图表)询问同学自学情况并由组长组织同学推导公式二,公式三。

活动3【活动】针对公式二和公式三让学生参与自我讨论

让学生自己进行证明,利用图表,由组长进行指导,使小组达成共识,将问题集中反映(在学生讨论的同时在黑板上画出表格)(5分钟)

点名组长,汇报讨论情况,并且展示讨论结果

利用ppt展示诱导公式的,并且强调研究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路线图:角间关系→对称关系→坐标关系→三角函数值间关系。

准备补充讲解的是:

①对于2π- a和-a的三角函数的理解;

②公式中a的适用范围并不是仅仅适用于锐角,只是在求解时我们往往需要转化为锐角来完成;

③从终边对称的角度引申诱导公式的作用。

活动4【练习】简单应用

(课本例题略)

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共同完成(5分钟)有组长回报学习情况。

针对回顾视频中求解sin330°告诉学生公式在使用的时候是比较灵活的,其实本没有什么具体的先后次序,而我们可以用划归的思想总结出一个通用的步骤。

补充练习:sin(-240°)(3分钟)

活动5【讲授】小结

开放式小结

知识上,学会了四组诱导公式;思想方法层面:诱导公式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化归思想;诱导公式所揭示的是终边具有某种对称关系的两个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了化归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回顾一下,你的组员中有哪些同学你认为表现比较好,哪些需要多加努力?他们主要是哪里需要课后进行改进的?(5分钟)

活动6【作业】分层作业

1、阅读课本,体会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推导过程中的思想方法;

2、必做题 课本23页 13

3、选做题

(1)你能由公式二、三、四中的任意两组公式推导到另外一组公式吗?

(2)角α和角β的终边还有哪些特殊的位置关系,你能探究出它们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吗?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主题单元共分3部分,部分复习三角公式,第二部分复习三角函数图象与性质,第三部分复习正余弦定理,本节课是第二部分“收官”课,期待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螺旋上升的发展.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完美结合与灵活运用.难点则体现在知识转化和变通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上.

二、命题走向

近几年高考降低了对三角变换的考查要求,而加强了对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考查,因为函数的性质是研究函数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习高等数学和应用技术学科的基础,又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三角函数的性质是本单元复习的重点.在复习时要充分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把图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利用图象的直观性得出函数的性质,同时也要能利用函数的性质来描绘函数的图象,这样既有利于掌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又能熟练地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设计理念与思想

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使“知识传递发生在课外,知识内化发生在课堂”.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建构学习流程, “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与传统理念相比,课堂和老师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是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学生运用知识,发挥组织者、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四、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青岛2中分校近年来录取分数线有了明显提高,在孙先亮“办学生发展需要的学校”,“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等先进教育理念的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本届学生是2中分校成立以来即将毕业的第二届,高三.2班是本人高二分班后新接任的班级,班级整体水平提升较快.

五、教学目标

1. 通过课前视频,自主梳理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能灵活运用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设计并解决问题, 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3. 通过思考和小讲师的分析,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度,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课前视频:

1.播放吕良和刘雨佳同学创作的《三角函数——小苹果版》,复习三角函数的图象与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用熟悉的流行歌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自主梳理】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函数y=sin xy=cos xy=tan x

一个周期内的图象

定义域

值域

奇偶性

周期性

对称性对称中心:

对称轴:对称中心:

对称轴:对称中心:

对称轴:

单调性在___________________上增,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上减在___________________上增,在___________________上减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是增函数最值x=___________________时,y取值1;x=___________________时,y取最小值-1.x=___________________时,y取值1;x=___________________时,y取最小值-1.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使学生自主巩固三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基本知识,为课堂小讲师搭建表现平台,也为本节课的目标2的达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3)函数 的对称中心是 .

(4)将函数 的图象向左平移 个单位,再将所得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缩短为原来的 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的图象,则函数单调增区间是 .

高考 三角函数

1 、内容总结

sin0=cos90=0

sin30=cos60=1/2

sin45=cos45=2分之根号2

sin60=cos30=2分之根号3

sin90=cos0=1

tan0=0

tan30=3分之根号3过程:

tan45=1

tan60=根号3

tan90 270 正无穷 tan90 270 负无穷

sin(α-β)=sin α×cosβ-sinβ×cos α

其实记得正余弦就好了,正切什么的可以用他们推出来.

按下计算器就知道了,其中出不了的是不存在的

三角函数计算技巧与方法

师生一起归纳得出:

三角函数计算技巧与方法:

三角函数解题技巧:

1、先化简再求值,将式子化成能够利用题设已知条件的最简形式。

2、从已知条件出发,选择合适的三角公式进行变换,推出要求式的值。

3、将已知条件与求值式同时化简再求值。

解题模型:

步,观察已知与未知是否为同一个角,若相同,则利用同角的基本关系求解回顾公式一,强调其作用是将任意角三角函数求值问题转化为0°~360°角三角函数求值问题,从而确定整堂课的研究范围就是0°~360°角的三角函数相关问题。,若不同则进行第二步。

第二步,观察已知与未知是否为同倍角,若相同,则求两角的和为特殊值,利用已知角表示未知角化为同角问题,进行步,若不同则进行第三步。

第三步,因为已知与未知不是同倍角。所以可将低倍角平分再降次升高角的倍数,或者展开高倍角降低角的倍数,角同倍数后进行第二步。

三角函数的常见技巧性公式

1、sin(A+B)=sinAcosB+cosAsinB

2、sin(A-B)=sinAcosB-sinBcosA

3、cos(A+B)=cosAcosB-sinAsinB

4、cos(A-B)=cosAcosB+sinAsinB

5、tan(A+B)=(tanA+tanB)/(1-tanAtanB)

6、tan(A-B)=(tanA-tanB)/(1+tanAtanB)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b19126499425@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