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学习方法 >

彩信君子本本立而道生_君子本本立而道生哲理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什么意思?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意思是: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彩信君子本本立而道生_君子本本立而道生哲理彩信君子本本立而道生_君子本本立而道生哲理


彩信君子本本立而道生_君子本本立而道生哲理


彩信君子本本立而道生_君子本本立而道生哲理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句出自《论语·学而》,句子中的“本”即根本;“务”即专心于、致力于;“道”即孔子所提倡的仁道,也可以说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告诉了人们“君子无本则无道,必须先立本”的道理。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翻译: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扩展资料:

《论语》

《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及再传记录孔子及其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主张、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学论语第三天: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说的是君子要潜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确立了根本,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也就随之产生了。

怎么理解这个“道”呢?《学而》里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及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生活中的体现。

这句话包含了两重哲理:

1.无本则无道

2.必须先立本,先把“本”确立才可能建立起相应的执行规范制度和体系。

先把“本”确立,这个“本”是什么呢,有一句话叫做“百善孝为先”,《规》也说“首孝悌,次谨信”首先要做一个“孝”的人,先处理好和父母的关系。我们说要和一个人交往就要看他对自己的父母好不好,有的人投资,就要先看这个她要对其投资的人,怎么对待他的父母?一个人和他父母的关系也是他和其他人关系的模型,所以身为父母,我们要的“本”就是我们的家庭,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处理好家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处理好和其他人的关系,这是做人之“本”。

处理好和别人的关系的根本是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只有能够接纳自己的人才能够接纳别人。个人只有他能够爱自己,他才会有能力去爱别人。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才能够改善我们自身的生活质量,促进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和谐发展,才能在层面上用我们身上有人性的一面关怀的能力去对抗外来的攻击与残酷的现实。

稻盛和夫说,你是谁便会遇见谁。欣赏你的人,因你的自信而来;欺负你的人,因你的软弱而来;不在乎你的人,因你的自卑而来;爱你的人,因你的自爱而来;你遇到的人,都是被你的能量吸引而来。

你是谁,便会遇见谁!

或许,的人生,就是有能力爱自己,有余力爱别人,有时间去完成想做的事和梦想,有情怀去探寻诗和远方。

所以,这个“本”是好好爱自己。

那做事之“本”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利他之心”。有了利他之心,你才会动力满满的,去学习,去奋斗。会找到方法,找到目标,找到通往远方的路径。

凭借利他之心的力量,就会迸发出无上的智慧。正如稻盛和夫老先生所言,以美好的利他之心为、为世人倾注力量时,我们的人性就能得到磨炼,幸福感和充实感就会降临,我们的人生就有了更深的意义和更大的价值。

君子立本,本立则道生。(解释一下!)

君子应该是以做人之道为本,只有本立了人间的道德才产生

论语里的句子,全句是“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人如果很孝顺的又很忠悌,这样的人喜好犯上的,是很少的;不喜好犯上,而喜好作乱的,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君子应该是以做人之道为本,只有本立了人间的道德才产生,讲究孝顺忠悌的人,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沐羽国学,每日一则!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是什么意思?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出自《论语 学而篇》。原文如下: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意思是,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原则就有了。 《学而》是《论语》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十六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不也很君子吗?”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犯上的人,很少。不喜欢犯上,却喜欢做乱的,那是没有的。君子专心从事根本,根本建立,道就有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说话漂亮,打扮光鲜的,就少有爱人的。”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人谋事有没有尽忠?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守信?老师教的有没有练习?”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千乘之国,就要谨慎办事,小心说话,节约开支,爱护,要根据时令来使用”。

1.6 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回家要孝顺,在外面要尊敬兄长,要谨慎可信,爱戴,亲近仁德之士,实行之后还有余力,就去学文化。”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尊重贤德而轻视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辅佐君主,能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有信用。这样的人,就是他说没有上过学,我也认为他有文化。”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font size=4]礼的功用是以能让人们和顺相处为贵重,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可是如果不论大小事情都一律依循着和顺来进行,那也会有行不通的地方。如果因为只知道和顺的可贵,就一昧地拿它来作行事的准则,而不用礼来为之作适当的限制,那也正是这行不通之处啊。[/font]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不忘追念上辈祖先,民众的德行就会变得稳定忠厚。”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到一个,总能议论参与这个的政事。是求来的,还是另人给他的?”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夫子求得的方法,或许与别人求的方法不同吧。”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还在,看他的志向;父亲不在了,要看他的行为;三年不改他父亲的规矩,可以说是孝顺了。”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先王的作法,在这一点上很不错。大事小事都用这个规则,有行不通的。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它,也不行啊。”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讲信用接近义的要求,说话就有分量;恭敬接近礼的要求,就能远离耻辱;结了婚也不忘掉亲人,也就可以跟着他了。”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干事机敏,说话谨慎,去有道之士那里校正自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不过不如虽贫穷却乐观,富裕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啊,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前面的你就能知道后面的。”

论语解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本章继续学习论语的“学而篇”。

很喜欢论语的这句话:“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这句话简单纯粹,却隐含着很大的哲学思想。

君子务本,什么是本呢?通俗来讲,就是事物的根,一件事情的起源,一个支撑的基础。在不同的事物发展中定义的本是有所区别。

在论语中主要传递的是为人处世之道。在为人处世中,可以分为两大人际关系,一个是家庭里的人际关系,一个是外在人际关系。

在我看来,家庭人际关系的本是“孝敬”,做子女懂得孝敬父母,做父母的更要懂得尊重孩子。关系才会更加融洽和谐。

而外在待人处事的方式,重要的是“尊重”,尊重是基本要素,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懂得尊重对方,无论你是什么身份。这就是“本”。

在论语中又是如何说的呢?来学习论语中有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有子叫“有若”,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句说道:“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

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家庭中能够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姐妹,这样的人还喜欢犯上作乱,这是基本不可能。不喜欢犯上作乱,而喜欢的人是没有的。

“ 孝弟 ”是表达孝顺意思,这里的弟读tì,“ 鲜矣 ”是表达没有的意思。

后面两句说道: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意思是说,君子应该专心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就是人的根本!

有子告诉我们一个在家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在外才会懂得尊重他人,也是“礼”的根本。

后来有子又阐述了礼的重要性。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这段: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意思是说:“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在古代君王治国的方法,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所以礼仪是要相互持有的,无论是什么身份都需要以身作则,才是的相互尊重。

后段说道: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意思是说什么事情都一味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又行不通。这是因为为了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和谐,也是行不通的。

没有礼法,不懂得互相尊敬,只会和谐而和谐是行不通的。

这里也是表达了“礼”的重要性,现在话来说就是尊重。

那要如何真正做到有礼节,尊敬他人,也能被人尊重呢?

有子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意思是说:“讲究信用而合乎事实,说过的话是可以得到实践的;恭敬别人也要合乎礼节,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以依靠的都是可以信赖的人,这样也是值得尊敬的。”

这段话争议比较大,各个版本都有所不同,也不过度分析了。

按论语整体的思想构造来说,礼节也要适中,不要过头。

如果尊敬过头,一味的吹捧他人,就属于谄媚,而这样的人是没有仁爱之心的,更不要说是礼节了。

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 意思是说:“花言巧语,满脸谄媚之色的人,很少会有仁爱之心。”

所以人要有礼节,尊敬他人,同时也不谄媚他人。

这才是“君子”的行为, 这样更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如果把握不好尺度,一味的把自己认为的好强加别人身上,就被人成为“老好人”,更让人敬而远之。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什么意思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意思是:君子要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

君子做事,一心一意追求根本,牢牢把握根本,根本确立了,努力的方向和道路就有了。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出自《论语 学而篇》。原文如下: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意思是,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原则就有了。

《学而》是《论语》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十六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不也很君子吗?”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犯上的人,很少。不喜欢犯上,却喜欢做乱的,那是没有的。君子专心从事根本,根本建立,道就有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说话漂亮,打扮光鲜的,就少有爱人的。”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人谋事有没有尽忠?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守信?老师教的有没有练习?”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千乘之国,就要谨慎办事,小心说话,节约开支,爱护,要根据时令来使用”。

1.6 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回家要孝顺,在外面要尊敬兄长,要谨慎可信,爱戴,亲近仁德之士,实行之后还有余力,就去学文化。”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尊重贤德而轻视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辅佐君主,能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有信用。这样的人,就是他说没有上过学,我也认为他有文化。”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font size=4]礼的功用是以能让人们和顺相处为贵重,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可是如果不论大小事情都一律依循着和顺来进行,那也会有行不通的地方。如果因为只知道和顺的可贵,就一昧地拿它来作行事的准则,而不用礼来为之作适当的限制,那也正是这行不通之处啊。[/font]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不忘追念上辈祖先,民众的德行就会变得稳定忠厚。”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到一个,总能议论参与这个的政事。是求来的,还是另人给他的?”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夫子求得的方法,或许与别人求的方法不同吧。”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还在,看他的志向;父亲不在了,要看他的行为;三年不改他父亲的规矩,可以说是孝顺了。”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先王的作法,在这一点上很不错。大事小事都用这个规则,有行不通的。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它,也不行啊。”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讲信用接近义的要求,说话就有分量;恭敬接近礼的要求,就能远离耻辱;结了婚也不忘掉亲人,也就可以跟着他了。”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干事机敏,说话谨慎,去有道之士那里校正自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不过不如虽贫穷却乐观,富裕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啊,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前面的你就能知道后面的。”

君子务本本立而 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是何意?

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语出《论语·学而篇》

意思是说”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b19126499425@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